本报记者 韩昱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61.78万亿元,同比增长7.3%;社会融资规模存量417.29万亿元,同比增长8.2%。业内普遍预测,总体来看,一季度金融总量继续保持增长,体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向。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新增信贷方面看,今年1月份“开门红”表现强势,3月份数据尚未公布,考虑到消费贷的集中营销以及月末票据走势,可能整体较去年同期持平,因此,一季度信贷增量或在8.7万亿元至9万亿元之间。
对于3月份单月数据,中金公司日前发布的《信贷投放边际改善——3月金融数据前瞻》研报(以下简称“研报”)显示,3月份新增信贷或约3.2万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的3.1万亿元,贷款余额增速7.3%,环比2月份持平。
在社融方面,据明明分析,企业以及居民部门的融资需求仍有待提振,但是一季度政府债券的发行明显快于往年同期,成为社融最主要的支撑项,因此一季度新增社融或在14.5万亿元至14.8万亿元之间。
对于3月份社融数据,研报显示,3月份新增社融约5.1万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的4.8万亿元,或主要由政府债券发行前置贡献。
“今年一季度新增信贷和社融数据整体表现较为乐观。”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我国前两个月经济平稳开局,积极因素不断积累。前两个月社融新增9.29万亿元,同比多增1.32万亿元。从信贷类资金看,新增人民币贷款5.87万亿元,同比多增548亿元。3月份和一季度金融数据或延续良好增长态势。背后原因有四方面,一是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指引下,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资金需求。二是政府债券发行提速为社融提供支撑。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持续发力,政府债券发行明显加快。特别是在部分地区试点“自审自发”等因素带动下,政府债券发行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这将对社融带来支撑。三是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贷款增长较快。制造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长水平,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融资需求稳步提升。四是在供需两端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房地产市场回暖带动居民住房贷款需求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就下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思路,日前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5年第一季度(总第108次)例会提出“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展望后市,在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看来,1月份新增信贷创历史新高,预计政策引导下二季度信贷新增不会明显走低,叠加二季度政府债券发行上量,商业银行尤其是大行负债端仍有压力,或需央行通过降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保持流动性充裕,做好与财政政策的协同,可能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资金面紧平衡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