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珂
本周起,2025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将陆续公布,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投资、外贸等核心经济指标的表现成为市场关注焦点。为此,《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首席经济学家,共同前瞻一季度经济数据,并深入剖析二季度宏观政策着力点和走向。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一季度,工业生产和消费动能的回升对经济形成有力支撑,而房地产投资和销售相关行业仍有一定拖累。在内需恢复和政策提振下,2025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为5.2%左右,高于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
开年经济运行平稳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预计2025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幅度在5.2%左右,开年经济运行平稳,尽管外需有所放缓,但政策发力对内需形成提振。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季度GDP增速有望达到5.2%左右。2025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延续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的复苏势头,整体呈现向好特征。
中金团队发布研报称,结合前2个月经济数据,预计一季度GDP增速或在5.3%左右。
西部证券首席分析师边泉水认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幅度或为5.1%,较去年四季度的5.4%有所放缓。
明明表示,从已公布的今年前2个月数据来看,工业生产增长较快,政策加码下内需回暖,“以旧换新”政策支撑社零增速,制造业和基建投资(宽口径)同比高增。3月制造业PMI数据回升0.3个百分点至50.5%,经济稳中向好态势延续。
“从核算指标看,前2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较去年全年上升0.1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活动指数同比增长5.6%,较去年全年上升0.4个百分点。”温彬表示,由于去年全年GDP增速为5%,这预示着今年前两个月的增速仍有望保持在5%以上。3月PMI显示经济继续保持扩张状态,但略弱于季节性。
温彬进一步表示,从内需看,前2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高于去年全年的3.5%;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4.1%,高于去年全年的3.2%,其中,基建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均好于上年全年,仅制造业投资略低;从外需看,前2个月,我国按美元计出口同比增长2.3%,较去年全年的5.9%收窄,但前两个月贸易顺差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一季度净出口对经济增长仍然形成支撑。
中金团队发布研报称,春节错位和政策拉动影响下,3月份经济增速可能比前2个月有边际改善。其中,春节错位主要体现为经济活动的恢复早于去年同期,低基数对增速有一定支撑。政策拉动主要体现为消费和基建可能加快;消费方面,3月份“以旧换新”进展加速,尤其是汽车销售边际改善较大;投资方面,财政资金到位、实物工作量推进,带动基建投资增长。此外,贸易不确定性下出口前置,可能也会提振3月份的出口增速。
宏观政策持续发力
展望二季度,明明表示,国内经济面临的外部扰动加剧,一系列政策的不确定性给全球经济、贸易及资本流动带来冲击,为更好地应对外部因素的挑战,政策端应积极发力,以更好地扩大内需,特别是提振消费,强化内生动能。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认为,总体来看,近半月政策继续聚焦稳增长、扩内需。应紧盯很可能出台的三大类政策:降准降息,幅度可能超预期;财政刺激加码,如年内很可能会再次增发国债;更大力度地扩内需,包括扩大“以旧换新”补贴规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生育津贴标准等。
谈及下一步宏观政策的着力点,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一是积极扩大内需。短期来看,根据形势需要追加财政预算、尽快降准降息、推出“中央房地产稳定基金”,中长期来看,将中国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以巨大的消费潜力赢得全球市场话语权。二是纾困出口相关产业,稳定就业市场,强化民生兜底保障。三是将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的动力,提高经济潜在增速。进一步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短期解决财政紧平衡和债务问题。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在财政政策方面,可以加大对消费和社会保障领域的支持,通过消费券、育儿补贴等形式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保障;在货币政策方面,降准降息节奏可以适当前置,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同时支持楼市、股市稳定。”明明说。
01:24 | 我国明确加快农业强国建设路线图和... |
01:24 | 中资券商“出海”持续传递中国市场... |
01:24 | 中央汇金再次增持ETF 维护资本市场... |
01:24 | 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升至32407亿... |
01:11 | OC证落地 低空经济“起飞”仍需跨... |
01:11 | 国家数据局启动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 |
01:11 | 业内预计:一季度信贷、社融数据整... |
01:11 | 一季度GDP前瞻:多家机构预测同比... |
01:11 | 商务部:一如既往为包括美资企业在... |
01:11 | A股上市公司开启新一轮质量提升行... |
01:11 | 头部量化私募集体“按兵不动”坚守... |
01:11 | 多家公募基金发声:短期波动不改A...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