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微信

证券日报微博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九游会·J9 > 财经频道 > 产业风向 > 正文

清明假期文旅观察:“节气+文旅”为旅游市场注入新动能

2025-04-06 23:50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张敏

    见习记者 梁傲男

    清明时节,踏青赏花正当时。综合同程旅行、美团、携程、去哪儿、马蜂窝等平台的清明假期数据来看,清明小长假期间,周边游、短途游需求旺盛,全国主要城市的重点景区、乡村度假区等客流量持续高位运行。

    多位受访的旅游行业专家表示,往年清明假期并不是旅游旺季,今年清明旅游市场活力明显提升。年轻人更愿意安排假期出游,行程范围也比往年更远;老年人不再局限于错峰出行,纷纷加入假日旅游队伍。这种全年龄段参与的趋势,反映出旅游消费市场的整体回暖。

    踏青、赏花拥抱自然

    户外经济蓬勃发展

    清明假期期间,国内旅游市场呈现出一幅“花团锦簇”的户外经济新画卷。随着“轻户外”理念的深入普及,赏花游、徒步登山、露营体验等多元化户外活动竞相“绽放”,带动相关产业链蓬勃发展,展现出文旅消费升级的强劲动能。

    “花经济”持续绽放异彩,传统目的地焕发新生机。同程旅行数据显示,武汉东湖樱花、洛阳牡丹等传统赏花胜地热度领跑全国,清明假期期间相关景区客流同比大幅增长。以无锡太湖鼋头渚景区为例,通过打造“夜赏樱花”灯光秀、樱花主题文创市集等创新体验,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这种“以花为媒”的文旅融合模式,使得传统花卉资源转化为持续的经济效益。

    “轻户外”风潮催生消费新形态,全产业链迎来发展新机遇。途家平台数据显示,户外、露营成为清明出游的主题,“露营”“户外”“帐篷”等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大幅上涨。消费需求的升级推动业态创新:装备市场涌现出速抛帐篷等智能产品,服务端则出现“露营+”复合业态,一些营地还提供了课外烹饪课程、亲子互动游戏、自然教育等配套服务。

    露营经济呈现“跨界融合”新态势,产业生态圈加速构建。例如,以露营与文化产业结合,举办露营音乐节、户外艺术展览等活动;与农业结合,开展采摘、农事体验等项目。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展露营经济的市场空间,推动户外经济发展。

    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深化,“智慧户外”“生态+”等新模式将持续涌现,户外经济正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今年1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户外运动及相关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在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中,促进户外运动与旅游、文化、康养、教育等深度融合,推动实现户外运动项目全空间、全季节、全时段覆盖。

    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露营相关企业超24.4万家。其中,2024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6.1万家。从企业注册数量趋势来看,近五年来,露营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并在2024年达到顶峰。

    游客涌入田园

    乡村经济生机勃发

    清明假期,众多家庭选择在本地和周边乡村开启微旅游,全国各地乡村迎来旅游热潮。携程数据显示,清明假期乡村赏花游订单量比3月份同期增长45%,不少山岳景区人气高涨,带动乡村游订单量明显上升。

    在福建漳州,土楼景区推出的花车舞龙表演吸引不少游客驻足,现场制作清明粿的体验活动让游客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林芝桃花节等特色活动带动当地旅游搜索量增长。值得关注的是,文化和旅游部4月1日推出的32条“花期乡遇”主题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串联起从江南油菜花田到高原桃花园的春日盛景,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游客需求的变化推动着行业升级。现在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更看重深度文化体验。在云南澜沧,农庄推出的梯田采摘、山间挖野菜活动吸引了不少亲子家庭;贵州苗寨把银饰制作分解成多道工序供游客体验,既保护了传统工艺又增加了参与感。同时,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某旅游平台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透露,清明期间中高端乡村游产品预订量同比增长60%。

    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乡村旅游相关企业超61.4万家。其中,2024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7.1万家。从区域分布看,四川以4.9万家企业位居榜首,湖南、湖北分别以3.9万和3.7万紧随其后。

    “‘村游’不再是将就,而是‘讲究’。”携程度假农庄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清明假期作为春季出游的重要节点,倒逼旅游业者进一步创新“节气+文旅”的融合,提升旅游体验。

    有业内人士认为,“节气+文旅”模式将是旅游企业创新产品的重要抓手之一,在激活文化传承活力的同时,也将为传统节气旅游市场注入新动能。

九游会·J9 - 中国官方网站 | 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240020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B2-20250455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201377号京ICP备19002521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客户端

安卓

IOS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