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琪
过去的2016年是消费金融快速崛起的一年。消费升级逐步打开消费金融新兴市场的体量,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介入消费金融领域,美利金融就是少数在2015年抢先进入消费金融市场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之一。去年,美利金融宣布将对现有业务进行战略调整,将主攻消费金融资产业务,成为国内首个转型专注于优质资产打造端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
据美利金融CEO刘雁南透露,消费金融板块“有用分期”2016年Q1-2017年Q1贷款规模同比,已达到16倍以上的业绩增速。目前,有用分期已经在全国170多个城市,5万多家合作门店建立紧密合作。借助这些深扎于三四线城市的商铺,有用分期消费金融服务迅速呈现出规模经济优势,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交易规模超过64亿元。
刘雁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接下来有用分期综合金融战略也将进一步加速——做中国市场上最大的个人消费金融公司。面对竞争趋于红海的消费金融市场,有用分期以场景优势、风控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已经迅速成长为行业现象级企业。”
把握9000亿元蓝领消费需求
线上线下结合构建场景闭环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拥有4亿左右的蓝领,其中存在潜在信贷需求的蓝领人数达1亿人-1.5亿人。随着监管限制及风控策略、成本收益平衡难度大,传统金融机构对这部分人群的覆盖率却不足15%。相关数据预估显示,蓝领人群未来消费信贷需求或将高达9000亿元。而智能手机等3C产品,在国内市场大爆发是客观趋势。因此,有用分期迅速圈定三四线城市为“主战场”,并且以满足蓝领人群的3C消费需求为出发点,补足传统金融尚未覆盖的消费金融服务缺口。
目前,有用分期业务主要涵盖智能手机和3C品类为主的商品分期和有用折扣商城等。与消费场景的深入结合,是有用分期快速增长的关键所在。“对场景类的消费分期而言,能否实现自建场景,是用户生命周期价值可能得到更好挖掘的关键。”刘雁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有用折扣商城,与商品分期业务很好的实现了互补,蓝领用户在使用商品分期产品后,后继的生命周期在有用商城得以延续,日常、低价、多频的消费需求在有用商城都可以得到满足,同时,用户在商城的消费行为和数据,又可以反补商品分期业务,形成闭环。
背靠百万蓝领用户数据和消费场景,依托母公司美利金融“智者”智能风控系统,有用分期逾期率也始终保持在业内极低水平。美利金融与市面大型征信公司及互联网公司建立广泛合作,截至今年2月份,美利金融征信数据覆盖身份验真、人脸识别、多平台借贷、反欺诈规则、收支等级、黑名单等15大场景。历史成单用户平均征信可覆盖9个模块,其中76%的客户查得模块在7个以上。在“智者”风控系统的大数据审批的运转下,有用分期端到端在线审批只需要2分钟-4分钟。
剖析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
快速建立场景类消金壁垒
“商业核心的本质从来都不会变,商业都是要赚钱的。钱只能从两个层面来,要么是一次把钱赚了,要么是在这个客户身上能长期赚到钱。”刘雁南对《证券日报》记者说道,其中一个核心的指标在于,核心服务标的物的客单价是高还是低。如果客单价很低,一次的利润很有限,只能挖掘用户的全生命周期价值,比如刚毕业的大学生借钱的需求比较高,少量多次,他的生命周期是可以挖掘的。
蓝领3C消费分期客单价低、交易频次高、需求多样,对于如何在这片蓝领市场抢得先机,刘雁南认为,消费金融公司能否自建场景形成闭环、能否留住用户、并且充分注重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是场景类消费金融快速建立壁垒的关键。
因此,2016年下半年,有用分期通过打造业内第一个蓝领分期商城“有用折扣”,在线上线下打造闭环生态,以购物为黏性交叉销售金融产品。这一贯穿服务蓝领人群全生命周期,并为用户提供多元金融服务的运营策略,既成为有用分期留存用户的有力手段,也成为互联网端全面获客的重要途径。
据刘雁南推断,在人口红利+技术红利+监管红利的多重利好推动下,未来在消费金融行业多个细分领域,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将会很多,有用分期不会满足于目前已经取得的市场主导地位,在场景、渠道、用户体量规模效应推动下,下一阶段的加速扩张才刚刚开始。
00:24 | 上市公司参设产业基金应逐“新”求... |
00:24 | 电子行业呈现强复苏态势 算力存储... |
00:24 | 以汽车产业“链”出经济新动能 多... |
00:24 | 海大集团市占率进一步提升 持续打... |
00:24 | 专访联东集团常务副总裁梁环宇:产... |
00:24 | 泸州老窖:推进产能优化升级 加快... |
00:24 | 时代电气乘新能源之风而上 积极布... |
00:24 | 优化产品结构强化经销商网络 五粮... |
00:24 | 直击轨道交通行业集体路演:行业景... |
00:24 |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耐心“陪跑” 赋... |
00:24 | 实探博时津开科工产业园REIT底层资... |
00:24 | 保险预定利率“2时代”下银保代销...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