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北京申办2022年第24届冬奥会成功,冰雪运动在中国自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出圈”之路。
从“0”到“1”
北京获得冬奥会举办权前,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历届冬奥会上参赛的大项仅占所有大项种类的半数左右,主要集中在滑冰、滑雪和冬季两项等“常规”项目上,许多冬季项目在中国仍然是空白。据统计,在北京冬奥会109个小项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此前在我国并未开展。短短几年间,中国冰雪运动恶补短板,力争在2022年冬奥会上实现“全面参赛”目标。
除选手们在赛场上大放异彩,冬奥赛场的裁判席“中国身影”也越来越多。据统计,1992-2018年间举办的冬奥会,我国共有22人次担任裁判,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国裁判首次执裁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为更好地做好冰雪项目竞赛工作,体育总局冬运中心2020年5月授予691人冰雪项目国家级裁判员称号,其中多为雪上项目裁判员。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有4名中国冰壶裁判首次执裁。
从“小”到“大”
与冰雪运动强国相比,中国的冰雪运动起步晚,发展时间短,面临群众参与面不广、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但随着北京申办冬奥成功,冰雪运动的大众参与度更上一个台阶。
据央视网统计,自2016年起,公众在互联网搜索“滑雪”“滑冰”等冰雪项目的频次明显上升,且多集中在11月、12月和次年1月。除2020年受疫情防控的影响外,实际参与滑雪项目的群众逐年增多,2019年参与滑雪运动的人次是2014年的两倍。
大众对于冰雪运动的衍生需求给冰雪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近几年,中国冰雪产业蓬勃发展,相关企业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2020年仅滑雪类企业数量就超过2016年四类冰雪企业数量总和。
长期以来,受地域、生活习惯等影响,中国冰雪运动开展主要集中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及新疆、北京、河北等地。但近几年,对于冰雪运动有“刚需”的群众正自北向南延伸扩散,技术的发展和配套设施的完备也让冰雪运动从“冬季”走向“四季”。
100天后,北京冬奥会将拉开大幕。届时,北京也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同时举办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