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已受理到注册生效,最快用时6个工作日;从注册生效到发行上市,平均用时26个自然日,平均融资额1.78亿元……创业板注册制实施两年来,小额快速再融资制度适应性、包容性明显提升,简易程序制度优势逐渐深入人心,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天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两年来,创业板关于小额快速融资的规则优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监管与服务的动态平衡,大大简化了申请流程,在资本市场上加速宽货币向宽信用的有效传导。
2020年6月,创业板率先推出再融资简易程序制度,对募集资金不超过3亿元且不超过净资产20%的小额再融资项目,通过压实中介机构前端把关责任和加重后端处罚的制度设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不审”,确立了从受理、审核到注册仅“2+3+3”个工作日的快速流程,在重塑市场生态和为中小创公司融资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优质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路径和选择。
改革提升了制度的质效,创业板上市公司也从观望、尝鲜试用,到积极申报。
数据显示,2020年,仅有2家创业板公司申报实施小额快速再融资,到了今年,已经有11家公司进行了申报,数量已经超过过去两年总和。特别是7月以来,连续四周均有项目申报,公司实施的积极性提升明显。除已申报受理的项目外,今年以来,还有10家创业板公司披露简易程序预案,44家公司已通过股东大会实施简易程序的授权,预计公司申报热情仍将持续。
金天表示,创业板小额快速再融资虽然定位小额,募资规模从5000万元提高至3亿元,从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10%放宽到20%,在满足市场主体融资需求和管控系统性金融风险上达成了更好的动态平衡;与此同时,制度通过设定简易程序、压缩审批时限,大大简化中小创企业的申请流程。
记者统计数据发现,今年新申报的11家公司行业较为分散,平均市值规模和最近一年净利润分别为41亿元和0.43亿元,低于创业板均值水平。中小创公司规模较小,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弱,实施普通程序面临时间长、发行难度大、资金到位慢等实际困难,简易程序效率高、确定性强,能及时缓解公司目前面临的流动性压力,使公司不易错过发行窗口期,这是近期较多公司选择适用简易程序的主要考虑。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正处在恢复发展的关键时期,简易程序资金到账快的特点,高效满足了公司“补血充能”的需求,成为助力公司恢复发展的“及时雨”。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深交所将不断提高简易程序制度的包容性,为上市公司加快恢复发展提供有力、高效的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