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
6月8日,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上,“一行一局一会”掌舵人集体发声下一步金融领域重点工作。为更好地理解金融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报6月12日开始推出了一组“新时代·新金融·新使命系列报道”,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金融产品以及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宏观、微观视角,多维度全面、深入地解析了金融领域的最新政策动向。
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压舱石”,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提升。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治理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回报能力(简称‘五种能力’),夯实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内在基础。”夯实“中特估”内在基础,上市公司“五种能力”不可或缺,提升“五种能力”不仅是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同时,“护航”科技创新行稳致远也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内容之一。科技创新始于创新,成于资本。资本市场具有独特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更加契合科技创新企业“迭代快、风险高、轻资产”等特征,能够有效促进创新资本形成,赋能科技成果转化,更好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血脉,在支持实体经济、助力社会共同富裕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将紧抓恢复和扩大有效需求这个关键,持续优化和改善金融服务。”从金融角度出发,恢复和扩大有效需求就是要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的有效性。因此,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金融对消费的促进与撬动作用,加大信贷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助推消费升级。
持续优化的金融服务也是金融业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保障。稳步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既符合基本国策与国家发展大势,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也将开启金融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