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歆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简述今年工作重点时表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该项工作同样被置于五方面重点工作之首。
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扩大消费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从消费需求的产生或创设路径、消费对产能的引导以及消费能力的支撑等因素来看,资本市场无疑有条件也有义务为扩内需厚植发展沃土。
新时代十年来,我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在深度参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的同时,不断提升国内供给质量,扩大内需战略稳步推进,着力释放市场需求。如今,基于超大规模市场等优势,消费能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权威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内需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2.9%,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
在看到内需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和质量逐渐提升的同时,也要看到,扩内需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我国恢复和扩大消费还面临部分制约和不确定性因素,内需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势在必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报告进一步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部署中可以看到,需求与供给需要形成发展合力。诚然,需求和供给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相互促进和依存。高水平的供需平衡,需要按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投资再生产的全链条拓展内需;需要通过创新举措,培育由提高供给质量、优化分配格局、健全流通体系、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等共同组成的完整内需体系。对此,强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发展方向的资本市场,无疑具有天然的体制机制优势。
在供给侧,资本市场能够通过更加市场化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打造高端要素资源“引力场”,促使上市公司的产能需求对标国内最优乃至国际最优的要素供给,通过发行上市、资产重组、产业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助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例如,引导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向高质量制造业集聚,扩大先进制造领域投资,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有效性,从而夯实更高质量、更大规模需求的繁衍基础。
在需求侧,资本市场对行业景气度和市场需求更为敏感,可以引导投资向优势产业和领域聚集,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促进投资需求有效增长。同时,资本市场擅长调配资源,引导创新消费业态,培育数字经济下的消费新场景,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
在供需更高水平的“动平衡”之外,消费能力对于需求能否落实为最终消费,发挥着促进与制约作用,也就是经济学理论中消费与收入之间所存在的较为稳定的函数关系。因此,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底气是收入的增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为城乡居民部门提供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渠道,资本市场自然义不容辞。证监会在2023年工作部署中也明确表示,“积极探索更多提升中小投资者获得感的路径和方式。”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权益类资产估值水平总体偏低,投资者的获得感仍有提升空间,资本市场对此已经有共识。资本市场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同时,把握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努力增强投资者获得感。此外,近年来监管部门积极鼓励机构投资者的长期资金入市、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创新更多适应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金融产品,都有利于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形成稳定的财富效应。
3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证今年促消费措施落实,在全年GDP5%左右的增速中让消费做出更大贡献。”服务于稳增长宏观经济大局的资本市场,自当笃行不怠发挥枢纽功能,为扩内需厚植发展沃土。
00:05 | 名酒效应逐渐凸显 古井贡酒全国化... |
00:05 | 中国家电出口连续18个月同比正增长... |
00:05 | 走进奥迪威:探寻国产传感器企业突... |
00:05 | 德赛西威定增扩产 全力加码智能驾... |
00:05 | 固态电池产业化提速 多家产业链公... |
00:05 | 顺丰控股不断提升经营韧性 同步做... |
00:05 | 长江电力业绩与股价齐升 进一步扩... |
00:05 | “两船”重组预案出炉 交易金额超... |
00:05 | 九州通大力推进“三新两化”战略 ... |
00:05 | 直击沪市半导体行业集体路演:需求... |
00:05 | 职业道德应成为券商用人“硬指标” |
00:05 | 最新社融数据释放了哪些积极信号?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