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冰
3月20日,广东省中山市银行业协会发布消息称,近日,中国建设银行中山市分行(下称“中山建行”)率先在供应商场景中引入数字人民币结算,成功实现供应商数字人民币支付场景搭建,新增供应商实现数字人民币钱包100%覆盖,这标志着中山建行在供应商数字人民币支付业务领域达成重要突破。
除此以外,今年以来数字人民币在多个场景迎来突破性进展,其中“涉贷”领域尤为突出,并已累计授信超900万元。
业界普遍认为,数字人民币金融贷款服务,是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不断拓宽的表现之一。数字人民币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对于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普惠金融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现科技金融服务领域场景拓展
当前,数字人民币试点已实现多领域突破,其中“涉贷”场景落地情况受到市场关注。经记者梳理,今年以来,数字人民币在“涉贷”领域实现多项进展,据不完全统计,综合测算已累计授信超900万元。
日前,江苏银行无锡分行以数字人民币向科创企业江苏神事达气动科技有限公司发放“锡科贷”信用贷款200万元,实现了数字人民币在科技金融服务领域的场景拓展。早前,江苏银行曾官宣落地江苏首单数字人民币“苏科贷”。
“科技金融服务领域场景拓展可以极大地缓解科创企业的资金压力。”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表示,数字人民币在贷款业务领域的普及,可为小微企业及个人的贷款发放提供便捷途径,并切实降低企业交易支付成本。
3月3日,在人民银行镇江市中心支行推动指导下,交通银行镇江大港支行以数字人民币形式,向一小微科技型制造企业发放贷款190万元;1月份,交通银行扬州分行发放江苏省扬州市首笔数字人民币贷款500万元,这是交通银行扬州分行落实普惠数字应用的新实践。
此外,今年以来邮储银行也在加速落地数字人民币“涉贷”场景应用,从个人消费贷款拓展到对公信贷,在多个试点地区基于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场景成功发放数字人民币贷款。其中,2月10日,在人民银行达州市中心支行的指导下,邮储银行达州市分行成功发放29万元数字人民币小微贷款;2月17日,在人民银行眉山市中心支行的指导下,邮储银行丹棱县支行成功向客户简女士发放5万元数字人民币个人汽车消费贷款。
在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看来,贷款业务是数字人民币重要的应用场景。他表示,“数字人民币结合智能合约技术,能够解决贷款流程中不透明、流向难以把控等难题,可降低小微企业的信用成本,提升银行的放贷规模。而企业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后续支付结算能够免手续费、服务费,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正“解锁”更多应用场景
经《证券日报》记者梳理,数字人民币“涉贷”领域应用,目前已涉及汽车消费贷款、制造业贷款、个人信贷、“三农”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科技金融服务贷款等多个场景。比如,2022年6月份,江苏银行苏州分行以数字人民币为主要形式向苏州相城冯梦龙村农户范老伯发放“园梦宝”贷款110万元,这是由银行发放的全国首笔数字人民币“三农”贷款等。
同时,今年以来多地发布数字人民币相关规划目标,在不断丰富普惠领域应用中提及推进数字人民币贷款领域应用。如,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江苏省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方案》,明确在全省稳妥有序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并提及稳妥推进以数字人民币形式发放小微贷款、专项补贴;在绿色发展方面,探索数字人民币在绿色信贷等方面的应用。
多位受访者认为,作为推动数字化建设的抓手之一,数字人民币在数字经济时代中为各地数字经济建设提供了安全、便捷的支付方式,同时也为金融监管、金融产品设计提供更多选择性和可能性。
苏筱芮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数字人民币在贷款业务领域的普及能够使多方受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字人民币钱包开立的便利性和账户耦合性,有助于其更便捷、更低成本地触达客户;二是有望节省原本通过第三方支付而产生的渠道费用;三是可确保授信资金闭环流转及用途真实可信。”
展望未来,王蓬博预计,后续数字人民币在对公场景中将得到进一步深化,对公钱包数量亦将持续增长。同时,数字人民币也将在涉及资金存管、归集和划转等需要信用自动加持的场景中,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助力。
(编辑 孙倩)
00:05 | 名酒效应逐渐凸显 古井贡酒全国化... |
00:05 | 中国家电出口连续18个月同比正增长... |
00:05 | 走进奥迪威:探寻国产传感器企业突... |
00:05 | 德赛西威定增扩产 全力加码智能驾... |
00:05 | 固态电池产业化提速 多家产业链公... |
00:05 | 顺丰控股不断提升经营韧性 同步做... |
00:05 | 长江电力业绩与股价齐升 进一步扩... |
00:05 | “两船”重组预案出炉 交易金额超... |
00:05 | 九州通大力推进“三新两化”战略 ... |
00:05 | 直击沪市半导体行业集体路演:需求... |
00:05 | 职业道德应成为券商用人“硬指标” |
00:05 | 最新社融数据释放了哪些积极信号?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