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九游会·J9 > 公司产业 > 走进上市公司 > 正文

白羽肉鸡“一哥”炼成记 民和股份用工业思维改良农业生产

2019-07-26 01:36  来源:证券日报 桂小笋

    ■本报记者 桂小笋

    “年轻的时候胆子太大了。”近日,民和股份董事长孙希民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回忆起34年前的养鸡往事,重复最多的就是这句感叹。不过,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民和股份大胆探索,将当年一个小小的山东省蓬莱县家畜配种站,打造为如今的白羽肉鸡养殖龙头企业。

    从3000套鸡苗

    到“农业部示范场”

    1984年,年近不惑的孙希民面临两个选择:安稳地在蓬莱县配种站当负责人,虽然这个配种站也面临着入不敷出的窘境;找个机会在体制内创业,响应综合办站的政策,让配种站活得好一点。

    劝他选择第一条路的人不在少数:你小子不要瞎胡闹,还能少了你的工资?但内心的不安分让他选择了第二条路,虽然他并不知道等待他的会是什么。

    “当时考察了化工、工业等很多项目,最后觉得,配种站可以立足本业寻求变数,虽然大家畜配种这个行业会没落,但是,我们可以养鸡呀。”孙希民回忆道,1979年前后,国家急需外汇,一些农产品转向出口。在众多农产品中,孙希民觉得肉鸡是最好的品类,“生产周期短,可迅速扩大规模,每只的利润还可观”。

    不过,历史只给了国内企业一、两年的时间之窗:“一开始是农户养殖统一收购、屠宰,但是,国外大公司很快就发现了这个机会,开始投建规模化的养殖场。”

    孙希民立即感觉到“时不我待”,历史给予规模养殖的机遇能有几年,谁也不知道,抢跑显得尤为重要。他很快详细列出了预算表,“建养殖场和配套的饲料库等,29万元就够了。可是,找主管部门沟通几次,都没有用,去一次挨一次数落,‘养鸡那是畜牧场的活,你们配种站把牛、马配种的活儿干好就行。’”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可以向财政部门借钱,喜出望外的他找遍了所有认识的人,同学的对象、同学的同学等等,总算从4家单位借了28万元。然后另一个没想到的难题来了:鸡苗从哪买?

    1985年前后,各地思想活络的企业或创业者,选择投建规模养殖场的不在少数,本来就紧俏的鸡苗更是抢手,“北京小汤山再往东,有一家一条龙企业出售鸡苗,我们赶过去好说歹说,总算买到5000套鸡苗。”

    “为了给鸡苗保暖,我们从蔬菜公司借了两床棉被,铺、盖在拉鸡苗的大解放上,但走到通州,押车的同事就发现,小鸡都躺下了。”孙希民后来盘点,死了1800只。

    运送第二批鸡苗时,赶上了一天一夜的雨,车走到淄博,又发现死了不少鸡苗,“那批鸡十元钱一只。在1985年十元钱能买很多东西的。我听到同事喃喃自语‘十元钱丢掉了,又十元钱丢掉了’。”

    尽管时隔34年,但孙希民还是记得很清楚,运回鸡苗的这天,是9月7日。两次共买了7200套种苗,到转群时就只剩下3000套了,但年底一算账,还是赚了钱。

    孙希民意识到:肉鸡养殖未来有可观的市场,经济效应可能比预想的还要好。

    吃过了鸡苗大批死亡的苦头,孙希民一门心思抓养殖技术改良,改善通风、防治疫病、选配饲料等……

    在他带领下,这个养殖基地开始尝试用工业数据来衡量农业养殖生产。

    孙希民一班人进行了不少创新,例如,鸡在育成期需要控制种体重,必须控制给料,但是,平养的鸡会在投放饲料时大批地冲过来,每次都造成踩踏死亡,他们就改用笼养。

    经过34年的实践,工业思维带动下的笼养技术,成了民和股份的独门养殖秘籍:三阶段全进全出笼养生产工艺。

    笼养技术起初不被理解,但实践证明,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都明显提升了。1990年,这家由配种站办的养鸡场被列为“农业部示范场”项目。民和股份迎来了又一个历史机遇。

    “山东省觉得肉鸡养殖在拉动百姓致富、给国家创汇方面是个好产业,召开了由全省县委书记、县长参加的大会,那时候也没有‘农业产业’这些词汇,会议的主题就叫‘农业大合唱’,会议结束后,全省的白羽鸡产业就遍地开花。”孙希民回忆,从那时候起,山东省农业系统、外贸系统、供销社系统、粮食系统、乡镇企业这五个领域,各杀出了一批肉鸡养殖龙头企业。而在些不同基因的企业中,“民和股份作为农业系统企业,专注于繁育改良”。

    有人才有现金流

    公司才能办好

    有了创新的养鸡技术,还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技术人才。

    “蓬莱有句俗话,叫‘好人不养鸡,坏人养不了’。”孙希民说,养鸡这个行业,在外人眼里长期和脏、臭、差混在一起,但所有人又都承认,没技术、不创新、不机灵的人又干不好,可谓左右为难。

    孙希民介绍,到1987年,配种站养鸡挣了103万元,“我们决定拿100万元盖办公楼,还铺上了地毯。有了好的办公环境,我们行业的人有了自信,也好吸引人才。”这幢30年前建造的办公楼,如今依旧在使用。

    孙希民记得,当时学畜牧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并不稳定,“这活儿又臭又脏又累,外界看不起我们,我们自己也不自信。为了稳定专业思想,莱阳农学院畜牧专业的学生每年毕业前,都要来民和参观一次。当时招聘的大学生大多20岁左右,今年都50多岁了。”

    不过,1990年开始高歌猛进的“农业大合唱”,到1997年分化成了两极。

    “1994年的时候,配种站靠养肉鸡就赚了1000多万元,但行业发展太快,到1995年10月份就出现了问题。1996年全年,肉鸡养殖全行业亏损。”孙希民说,这次的行业性亏损,一直持续到1997年。

    农业部下文将“农业部山东蓬莱良种肉鸡示范场”划给了地方政府。由于继续亏损,“大家都躲着我们,我也很生气。再这样下去,养殖场就真扛不住了。除非能给2000万元的贷款,还能再扛两年,否则就是倒闭。”

    根本的解决之道,只有改制。“改制刚提出的时候,企业还有1700万元的净资产,可是一直亏损,等改制审计、评估结束,1700万元就剩328万元了。”孙希民压力很大,“也不知道行业什么时候能好转,开了三次动员大会,但职工的认购积极性不高,只能我兜着。我那时49岁,负债累累,要是干不好,没退路”。

    扛着这样的压力过了两个月,行业出现了转机。“5月16日改制,7月23日行业开始好转。”但是,大多数人没能熬到“春天”,“当初的那批农业部示范场,另外几家都倒闭了。”

    孙希民不停地反思,“有人才,有现金流,公司才能办好”。2008年,民和股份登陆资本市场。

    春天时要准备过冬

    养殖也有硬核技术

    孙希民称,34年来遇到过四次坎,“1989年,因信息不灵导致鸡苗滞销;1997年改制前全行业亏损;2004年禽流感袭来;2012年后是行业最差的时候,4年里舆论误导使消费者的信心降到了冰点,产能出现了严重过剩”。

    这四次波折让孙希民“过冬意识”尤为强烈,“春天时要准备过冬,冬天里要保住信心。健康的企业,更能扛得住风雨”。

    上市后的民和股份,对待主业可谓高度忠诚。孙希民说,企业可以搞多元化经营,但如果进入了决策者完全不懂的行业就很危险。他认为,肉鸡养殖企业要保持利润增长,除了考虑规模效应外,应该向行业两头延伸,“上游的祖代鸡养殖可以投入;下游熟食加工领域可加大研发力度,通过食品的品牌溢价能力,对冲养殖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

    孙希民希望,养殖企业的各个环节能为下游产业承担更多责任,“光想着钱的人赚不到钱,关键是健康发展。农业不是个马上就能赚钱的行业,要有长远意识”。

    基于为行业负责的态度,2014年,我国白羽肉鸡联盟成立,提出限制祖代鸡引种量,解决行业因产能过剩持续亏损的困境。这为白羽肉鸡行业复苏奠定了基础。

    孙希民认为,决定公司未来发展高度的关键只有三个节点:现金、人才、技术。

    “健康的现金流非常重要,在我看来,养殖企业‘贪大’更容易出问题,控制节奏做强企业更重要。”孙希民分析,人才的储备、技术的投入也不可或缺。

    在技术投入上,孙希民认为,应该分两个层面考虑:先进技术的引用和自主技术的研发。

    上世纪90年代初,成为“农业部示范场”之后,民和股份获得了一批进口设备的支撑,这为他们打开了眼界,“为落实全产业链发展理念,民和牧业于2000年又引进了荷兰斯托克公司最新的肉鸡屠宰设备,与美国合资成立了子公司——蓬莱民和食品有限公司,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产品迅速出口到日本、中东等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种鸡场、孵化厂、饲料厂、沼气发电厂、商品鸡养殖基地等分厂和子公司的规模也相继扩张,并且几乎实现了全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孙希民如数家珍。

    30多年来,民和股份在肉鸡的繁育与推广方面形成了行业领先技术和成熟经验。公司在饲养中采用“三阶段全进全出”的饲养工艺、“联栋纵向通风鸡舍”配套饲养设施及人工授精、鸡精液稀释等专有技术,改变了传统平养模式普遍存在的肉种鸡成活率低、限饲困难、受精率低、单位面积饲养密度小、管理困难等弊端,又提高了单位生产效率。

    此外,民和股份2003年开始推行鸡粪资源化再利用,除了生产固体生物肥之外,还开展了沼气发电项目和沼气提纯压缩天然气项目等技术开发,获得多项专利技术,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深入的研发投入为公司循环经济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我国养殖行业的技术目前并不落后,只是从业者要有平和之心。”孙希民说。

九游会·J9 - 中国官方网站 | 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