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琳 见习记者 王晓悦
1998年,正值改革开放20周年。这一年,在广东农科院工作三年的薛华毅然下海创业。时值鸡饲料与猪饲料蓬勃发展,泰国正大集团在中国风生水起,民企新希望则异军突起,迈向行业巨头,但水产饲料是个薄弱环节,薛华以此为切入点,创立海大集团,投身饲料行业。这一年,他年仅28岁。
从1998年到2018年,又过去了20年,当年从农村出来的小伙子早已扎根广东步入不惑之年,海大集团也从当初只有几个人、作坊式的小厂,发展成为中国农牧行业增长速度最快、技术水平最好、服务水平最强的企业。公司饲料销量居全国第三、全球第十。
海大如何能在众多的饲料企业中脱颖而出?海大的成功秘诀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10月10日,《证券日报》记者来到广州番禺,对海大集团董事长薛华进行了专访。薛华向我们讲述了国内饲料行业20年的波诡云谲及海大激荡其中的奋斗历史。
二十年从0到12亿元
沿广州番禺银平路一路向南,车子行经番禺博物馆后拐进一条巷子,这里便是海大畜牧水产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由两座白色的平房组成,正对门口的外墙上,挂着海大蓝色的标志和一句醒目的标语——“科技兴农,改变中国农业现状。”
1998年,薛华和他的创始团队,正是在这座毫不起眼的平房里研发水产预混料配方,并成功赚到了第一桶金。
这一年,是改革开放的第20个年头。农牧行业风起云涌,饲料龙头新希望在这一年登陆A股。
这一年,创业之风吹遍整个广东,后起之秀如雨后春笋。在广东农科院工作了三年的薛华,凭借着灵活的头脑,早已嗅到了空气中的热浪,他毅然选择从农科院辞职,创立海大水产饲料公司,取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暗合公司的主营产品水产饲料。
“当时氛围特别好,像我们一批年轻人开新公司,在市场中是很难进去的。但广东的老板特别务实,给你很多机会。”回想起创业初期的情景,薛华感慨于当时市场的开放程度。“你一试,行,市场马上就接受了。”在讲述这段创业史的时候,记者对面的薛华右手向前轻轻一挥,又如释重负地靠在椅背上。
与当时的饲料巨头们相比,海大起步晚、基础薄弱,更重要的是没有资本积累,无法自行生产饲料。于是薛华另辟蹊径——与工厂合作生产预混料。与业内出售配方的销售模式不同,海大聚焦产品销售,配方和后续服务则随产品附赠。他们明白,站在养殖角度看,饲料只是一个环节,养殖户更需要养殖技术。
“海大的模式是你用我的饲料,我会给你提供整个解决方案,目的是保证我的客户盈利能力超越别人。”谈起海大的战略,薛华显得极为自信和自豪。如此一来,养殖户不仅获得了配方和产品,还得到服务人员手把手的指导。这样的模式直击养殖户的痛点,一下子就打开了市场,海大迅速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到2001年,经过短短4年的发展,海大的水产预混料市场占比已经位居全国第一。
如今,海大集团的版图已由最初的水产饲料拓展到种苗、饲料、养殖技术、养殖模式和动保产品五个核心环节。公司能为养殖户提供全产业链的不同产品。丰富的产品类别、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内在,以及高水平的服务,使得海大的客户不断增加,市场占有率也不断提升。
2009年,海大成功登陆深圳A股市场,在资本市场正大亮相。获得资本加持后,海大解决了资金瓶颈,继续加速拓展。2010年,公司分子公司达到40余家,跻身全国饲料行业前5强,水产饲料、动保产品和水产苗种销量全国第一。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海大集团饲料销售达到456万吨,其中水产饲料销量全球第一。2017年,海大集团收入超300亿元,净利润超过12亿元。公司被评为福布斯亚洲上市公司50强,成为唯一一家入选50强的农牧企业。
在国家政策的助力下,海大集团也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顺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趋势。截至目前,公司在越南已有7个工厂。在印度、印尼、马来西亚及缅甸也均有工厂。薛华向记者透露,公司下一步将进军孟加拉国。海外市场的顺利拓展,让海大这一民族品牌闪耀世界舞台!
二十年如一日狠抓研发
袁建丰——2015年从广东农科院加盟海大集团。在这位专注鸭类饲料研究的博士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海大畜牧水产研究中心。
据他介绍,研究中心目前已被认定为“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并组建“广东省工程中心”。记者在研究中心看到,这里拥有国内最大规模的控温水族箱系统及各种国内外先进的仪器设备,还拥有大型养殖试验场、中试基地等相关配套科研试验基地,专业从事饲料技术、养殖技术、动物育种及疫病防治技术研究与相关产品开发。
“谈起饲料行业,很多人都说‘不就是用铲子搅拌一下的简单事情吗?’这是对饲料行业严重的误解!”薛华对记者表示,“海大从成立之初就把研发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
薛华和他的创始团队,都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业本科专业,而薛华本人此后还在中山大学生命学科专业继续深造。科班出身的创始团队,深谙技术的重要性。早在公司刚刚起步之时,公司每年净利润约1000万,次年就会将接近300万的资金投向技术研发,研发费用占比高达30%。
相比禽类饲料的研发,水产饲料的研发更为困难。一是欧美国家并无水产行业,水产饲料技术无先例可循,需要创始团队自己摸索;另一个难点在于,猪鸡鸭可以一套配方走天下,但水产品类繁多,不同种类的鱼的基础数据均有差异,研究过程极其繁琐。
“这个研发的背后就要求你对每种鱼的基础数据进行深入调研,它生长最快的时间段是哪个阶段,它需要多少蛋白多少氨基酸,氨基酸的比例、各种元素的比例是多少?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研发去搞清楚。”薛华告诉记者。
海大集团从成立到现在走过的20年里,注重技术这一基因一直流淌在它的血液中。公司上市以来的数据显示,其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净利润比例均在20%左右。2018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为6.23亿元,研发投入就达1.43亿元,占比超过20%。2017年,公司净利润12.26亿元,研发投入的费用超过2.58亿元。
目前,海大集团是全行业研发投入最大的企业,是全球农牧业企业研发团队数量最庞大的企业。截至2017年末,公司研发人员数量突破千人大关,达到1089人。
巨额的研发投入让海大集团的技术能力居于国际前列。截至2017年末,海大集团共有232个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45个、实用新型专利82个、外观设计专利5个,涉及新型原料的开发利用技术、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应用技术、水产畜禽节能环保饲料配方及制备方法、水产畜禽动物病害防治方法等。
据介绍,通过十多年连续不断的研发积累,海大集团已经建立庞大的动物营养需求数据库、储备多种原材料配方技术、每年有超千组对比实验结果积累,所以能在原材料价格波动时具备快速调整配方、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不断进行产品升级,为养殖户提供更先进的养殖方案和整体的解决方案,保证养殖户的养殖收益。
未来二十年是黄金二十年
“农业未来二十年是真正的黄金产业。”谈到未来农业的发展,薛华极其自信而坚定的向记者表示。他甚至认为,未来养殖业是最好的行业,养殖业的利润会比房地产高很多。
农业发展至今,将真正进入产业升级阶段。“饲料并不是单纯的用铲子把植物混一下那么简单,饲料是把植物蛋白变成肉,是一个转化的过程,而且效率需要不断提高,背后是各种技术的集成。农业是一个高度依靠技术进步的行业。”薛华如是说。
在薛华看来,未来二十年,农业的价值、投资价值将会逐步凸显。农业行业空间非常大,真正的科技型企业将不断壮大。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养殖端已开始走向工业化。以前行业以小散为主,但近两三年的变化是散户退出,集约化非常快,资本化、智能化提高了效率。未来十年,这种趋势将不断加深。
“中国养殖业会快速跟国际接轨、跟欧美接轨。”薛华提到,产业升级,对产品、技术和服务要求会很高,对企业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大量竞争力不足的企业将被迫退出行业。薛华判断,十年后在现有饲料环节的6000多家企业中,会有90%将被淘汰,而有优势的企业将获得快速发展。
在这样的行业格局下,对海大集团在内的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担负起更大的责任。饲料企业是否能够给养殖户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方案,从苗种、养殖技术、病害防疫、养殖模式、健康环保整个养殖流程提供支撑,这将成为其能否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
事实上,早在2007年,海大集团就提出服务型定位:第一步,必须围绕生产出最优性价比的饲料这一单一目标来构建集团的专业能力,这里面包含了技术能力、信息能力、采购能力、财务能力等等;第二步,在提供优质产品的基础上,围绕为养殖户提供整套解决方案构建企业的专业能力,这里面包含了种苗、养殖模式和技术、病害防疫、安全控制等多领域的专业支持能力和管理能力。
如何提供整套解决方案?这要求企业拓展产业链,这也是近几年海大集团发力在做的事情。海大集团近年在养殖、种苗、动保等板块加大了布局和投入,目前已形成稳定的板块。
站在时代节点上,海大集团已经准备好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采访中,薛华也向记者透露了海大集团的目标:饲料业务销售今年超过1000万吨,2022年再翻一番,达到2000万吨;动保和养殖生猪也将在现有的总量上实现巨大的增长。
“和很多优秀的企业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也永远没有骄傲的资本。”在采访中薛华一直和记者强调,“海大作为一家成立只有20年的企业,还有很多的路要走,‘科技兴农,改变中国农村现状’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海大梦寐以求的光荣和梦想。”
00:05 | 名酒效应逐渐凸显 古井贡酒全国化... |
00:05 | 中国家电出口连续18个月同比正增长... |
00:05 | 走进奥迪威:探寻国产传感器企业突... |
00:05 | 德赛西威定增扩产 全力加码智能驾... |
00:05 | 固态电池产业化提速 多家产业链公... |
00:05 | 顺丰控股不断提升经营韧性 同步做... |
00:05 | 长江电力业绩与股价齐升 进一步扩... |
00:05 | “两船”重组预案出炉 交易金额超... |
00:05 | 九州通大力推进“三新两化”战略 ... |
00:05 | 直击沪市半导体行业集体路演:需求... |
00:05 | 职业道德应成为券商用人“硬指标” |
00:05 | 最新社融数据释放了哪些积极信号?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2031700网站电话:010-84372800 网站传真:010-84372633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