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两会报道组 孙文青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证券日报》记者从格科微获悉,今年,全国政协委员、格科微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赵立新将重点关注建立科研经费长期跟踪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格科微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赵立新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近五年来,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稳步增长,并在2022年总量首次突破3万亿元。
赵立新表示,国家投入大量研发经费,对科技发展是重大利好。但是,尽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存在差异,多年来,我国研发经费的科技成果的转化情况、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等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对此,赵立新建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有其固有的特点:不“烧钱”,但“烧脑”;强调个体创造力;周期长、不确定性强。因此,在基础研究领域,除了极个别重大项目,建议降低项目额度,拉长项目周期;简化流程,避免结果导向,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研究过程的记录。
其次,在赵立新看来,建议相关部门重点发力强链补链的应用研究:一是通过强链补链,守住产业的安全底线;二是通过理论与产品同时推进,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同时,赵立新建议,建立长期跟踪评价机制,相关管理部门加快推进对科研项目成果及经费使用(基础研究除外)的绩效评价,构建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方法。具体来看,赵立新提出,建议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科研项目数据库,根据项目的大小及重要性,进行5年-10年长跨度的跟踪和评价。在评价指标上,建议与GDP、税收和创造就业岗位数量挂钩;同时,对资金使用效益差、经济效益差的项目主体,设置“黑名单”,并进行问责和惩罚。
赵立新还提出健全企业“出题人”和科研“解题人”双向奔赴的机制建议。“我国实体企业往往无暇顾及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这在行业领军企业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科技企业赢得国际竞争的关键。”他表示,建议相关部门建立拉通企业需求和科学研究的机制,引导科技人员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承担科研课题,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开展契合市场前景前沿性研究,实现科技成果高质高效转化。
(编辑 闫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