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热闹的“双11”落下帷幕,各大电商平台战报出炉。不光化妆品、日用品、智能化家居产品卖到爆,挖掘机也成为爆款。今日本报围绕这些亮眼的数据采访专家学者给予解读,以飨读者。
本报记者 吴晓璐
“双11”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商家的促销节,逐渐演变成一个衡量国内消费情况的“温度计”。
市场人士认为,当前,我国正在构建的新发展格局,核心在于扩大内需,其中提振消费是首要任务。今年“双11”期间,各大电商平台成交额再刷新高,说明国内市场消费潜力巨大,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现实基础。另外,从“双11”成交情况来看,消费升级特征明显,消费升级亦将带动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内需强劲
消费升级特征明显
4982亿元、2715亿元……今年“双11”期间,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成交额再创新高,既有国内疫情有效控制下消费反弹的动力,也凸显了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国内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
“‘双11’其实是观察消费者信心的一个窗口,虽然数据统计的是短期线上成交量,但释放的市场信号是重要的。今年电商平台成交额再创新高,说明国内市场消费潜力巨大,依然有持续增长的空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现实基础。”中钢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麒牧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粤开证券研究院负责人康崇利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核心在于扩大内需,其中提振消费是首要任务之一。“双11”期间的巨额交易量,反映了我国数字经济的先发优势,以及消费市场的巨大内需潜力。本次“双11”消费潜力的释放,为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增添了强劲动力,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奠定基础。
在康崇利看来,今年“双11”期间,消费呈现出中国品牌崛起、下沉市场崛起、消费升级和全渠道数字化等四大亮点。“第一,京东和天猫销售额过亿元的品牌中,超过八成为国产品牌。第二,低线城市的消费场景及下沉人群已成为电商巨头的重要消费增长点,释放出强劲的消费动能。第三,消费品呈现出智能化、高端化。第四,除传统电商平台之外,实体零售、短视频、跨境电商等平台也积极加入,制造企业与电商共同推动供应链协同及数字化融合。”
胡麒牧亦认为,从今年“双11”期间的成交情况来看,消费升级特征明显。“一方面从产品结构上,电子、个护、智能化家居产品是成交量最大的品类,说明消费者更加关注健康、生活品质;另一方面今年直播电商发展迅速,成交量大,而且更多的公司CEO、产品经理、工程师等专业人士走进直播间带货,说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更加理性,需要更专业的信息,对产品进行多维度的了解和对比,这也是消费升级的一个重要特点。”
“国内消费升级也会带动上游制造业升级,倒逼传统产业结构顺应消费趋势,改善终端消费需求的同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促进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康崇利表示。
海外商家“搭乘”
中国经济复苏顺风车
近年来,“双11”已经不局限于国内商家和消费者的“自嗨”,其朋友圈早已扩展到海外。据悉,今年“双11”期间,2.5万家海外商家参与天猫促销活动,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50万款外国“好物”入驻京东国际。
与此同时,“双11”期间多地海关通关需求也猛增。据悉,11月1日0时至11日16时,北京海关共验放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清单21万票,金额1.7亿元,其中网购保税进口清单14.5万票,金额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倍、125倍。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统计,11月11日0时至8时,广东省内海关验放跨境电商清单量共1068.1万票,货值5.77亿元,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数据来源于人民日报)
“疫情影响之下,从短期来看,目前中国可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向好,增长动力强进,国内需求旺盛,所以大量的国外商家和品牌看好中国市场前景,都希望来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胡麒牧表示。
对于进一步促进国内消费,胡麒牧认为,可以从五方面入手: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品服务品质,更好地满足消费升级趋势。二是要努力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释放消费潜力。三是补齐仓储物流等消费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消费体验。四是推动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做好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五是完善教育、医疗等民生相关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推动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
00:05 | 东方电缆:海陆业务齐头并进频获大... |
00:05 | 多公司闲置土地被收储 持续盘活存... |
00:05 | BC技术阵营聚合发力 光伏行业格局... |
00:05 | 宝尊电商:第三季度实现净收入21亿... |
00:05 | 奥比中光董秘靳尚:走优势互补合作... |
00:05 | 中证协拟出台新指引 强化保荐机构... |
00:05 | 中金基金王阳峰:指数化投资有助于... |
00:05 | 年内支付机构罚单数量超60张 罚没... |
00:05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银行业和保... |
00:05 | 年内59家银行增资扩股获准 “补血... |
00:05 | 如何建设充换电“一张网” |
00:05 | 主题指数ETF规模突破4000亿元 超八...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