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丽
今年以来,智能手机市场景气度持续提升。7月31日,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2.889亿台,同比增长12%。
“随着5G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和AI相关技术的成熟,今年第二季度各大智能手机制造商纷纷推出5G、AI新机型,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对手机进行升级换代。此外,新兴市场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强,加之供应链效率提升,使得智能手机更具性价比,进一步提升了市场需求。”中国联合国采购促进会副秘书长宋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Wit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芝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市场恢复以及手机厂商积极为即将来到的传统销售旺季建立库存,生产手机所需的元器件、零部件等组件需求或将水涨船高,叠加低价部件库存逐步耗尽,厂商下半年成本压力或将持续增大。”
智能手机出货量强劲增长
Canalys报告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已连续三个季度实现正增长。品牌方面,今年第二季度,三星出货量达5350万台,位居第一。苹果以4560万台出货量紧随其后。小米逼近苹果,出货量达4230万台,位居第三。vivo和传音分别位列第四位和第五位。
“近段时间,全球手机市场的表现体现了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智能手机出货量实现同比双位数增长,表明市场复苏势头强劲。值得一提的是,各大品牌在不同市场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例如,三星和苹果选择在成熟市场稳固地位,而其他品牌则在新兴市场积极布局。此外,AI机型已经成为主流手机厂商在高端市场竞争的主战场。”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聚焦国内智能手机市场,行业步入复苏通道趋势更为显著。从2024年上半年来看,国内手机和智能手机出货量创近3年新高。中国信通院于7月2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4.3%;1月份至6月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1.39亿部,同比增长11.6%。
受市场持续升温带动,主流手机厂商出货量差距逐步缩小,国内手机品牌厂商也正以AI手机、折叠屏等创新产品向全球高端市场发起新的冲击。谈及手机厂商的竞争策略,Canalys高级分析师Sanyam Chaurasia表示,在下半年,三星将专注于整合其Galaxy AI生态系统,苹果也将通过展示其AI战略,来吸引成熟市场提高换机升级需求。与此同时,在国内市场,中国本土品牌将利用生成式AI特性,在高端智能机领域实现差异化。
“预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兴市场的崛起,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有望在未来几年内继续保持稳定增长。”钉科技创始人丁少将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国内品牌若希望以AI创新走出差异化道路,则需要继续升级AI能力,探索一些爆款应用。
关键环节产品价格走强
目前,苹果、华为、三星等AI手机新品均已蓄势待发,有望在下半年登陆市场。与此同时,手机市场的温度上升,也在持续带动上游存储芯片、存储器等关键环节产品价格走强,并对手机市场价格走向产生影响。上述Canalys发布的报告显示,因预期未来成本将上涨,多个手机品牌已在新兴市场准备库存。
据了解,存储芯片、屏幕等手机产品核心组件价格,今年以来都有不同程度上涨。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于近日表示,随着手机核心SoC芯片的制程进步,以及性能、AI等能力的提升,每一代旗舰芯片的成本都在上升,内存价格也在持续上涨。
Canalys高级分析师朱嘉弢表示,随着手中较低价格的零部件库存储备从今年第一季度末开始逐渐耗尽,给专注于大众市场的品牌带来了压力,因为其对于大内存、屏幕和摄像头等组件的需求依然高涨。为应对这一挑战,新兴品牌应该细化地区经营策略,以在高运营成本下平衡市场扩张。
同时,不仅是手机终端厂商,产业链上市公司也在通过积极备货、扩张等方式应对市场变化。面对投资者关心的存储芯片价格上涨及库存问题。例如,存储产品供应商江波龙表示,公司今年新增加了以OPPO为代表的大客户,对公司的产品持续供应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公司相应增加备货。
“下半年,国内手机产业链厂商继续加大在AI技术领域研发投入的同时,应优化产品组合、加强本地化运营,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此外,有效管理渠道库存,防止价格体系紊乱,也是厂商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洪勇说。
00:05 | 名酒效应逐渐凸显 古井贡酒全国化... |
00:05 | 中国家电出口连续18个月同比正增长... |
00:05 | 走进奥迪威:探寻国产传感器企业突... |
00:05 | 德赛西威定增扩产 全力加码智能驾... |
00:05 | 固态电池产业化提速 多家产业链公... |
00:05 | 顺丰控股不断提升经营韧性 同步做... |
00:05 | 长江电力业绩与股价齐升 进一步扩... |
00:05 | “两船”重组预案出炉 交易金额超... |
00:05 | 九州通大力推进“三新两化”战略 ... |
00:05 | 直击沪市半导体行业集体路演:需求... |
00:05 | 职业道德应成为券商用人“硬指标” |
00:05 | 最新社融数据释放了哪些积极信号?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