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中国汽车市场召回高峰年,据中国搜索大数据库统计,截至10月18日有将近1700万车次召回(包含同一车辆因不同原因多次召回)。汽车召回事件的不断出现,引发了业界尤其是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日,《法治周末》联合中国搜索,对2017年度前三季舆论关注度较高的中国市场汽车召回事件进行大数据挖掘与云计算,并依据各汽车品牌的召回比(本年度召回总数与上一年度该品牌销量总数之间的比重),整理出了《2017前三季中国市场汽车召回比监测排行榜》。
根据数据统计,按照召回比从高到低,前十位分别是捷豹(召回比为871.19%)、三菱(召回比为545.95%)、奥迪(召回比为418.32%)、马自达(召回比为313.99%)、雪佛兰(召回比为271.10%)、奔驰(召回比为262.42%)、大众(召回比为212.38%)、宝马(召回比为124.46%)、别克(召回比为105.59%)、本田。(见图一)
召回是把双刃剑,舆论情感倾向偏负面
前有高田安全气囊事件,现有神户制钢丑闻、斯巴鲁造假30年,汽车生产制造牵一发而动全身。汽车召回无疑是个敏感话题,不过将所有召回事件当作负面舆情事件来看待、一味排斥汽车厂家的召回行为也并不客观准确。毕竟人无完人、车无完车,亡羊补牢也是厂家为了避免更严重事故发生的挽救之策,一些主动召回行为还能体现厂家的担当意识。因此,对厂家的召回行为,应该抱以辩证态度。当然,如果同一个品牌三番五次发生召回事件,这无疑会让消费者对车企的品控能力产生质疑,折损了自己的品牌形象。总体来说,舆论场对于汽车召回的情感倾向往往更加偏向于负面。
在这份2017年前三季的召回比榜单中,我们既看到了因外部供应商因素导致的大规模召回,同时也注意到大众品牌受国家质检总局调查影响、因燃油泵控制单元缺陷导致的1818340辆召回。这份榜单是中国质检水平提升、市场监管完善的见证,也是车企产品质量水平的展示平台。(见图二、图三、图四、图五)
高田气囊问题仍被广泛关注
有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因装配问题气囊而被召回的缺陷汽车总量已超过1.2亿辆,分布在宝马、奔驰、大众、福特、通用、丰田、本田、日产、特斯拉等19家汽车制造商多款车型上。
2017年6月26日,汽车史上最大召回案的主角——日本高田公司分别在日本和美国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有媒体报道称,目前国内依然有大量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未被实施召回。据国家质检总局统计,高田气囊“气体发生器破裂”问题在国内共涉及车辆2000余万辆,而截至2017年6月底被召回的车辆却只有1059万辆,另有近千万辆汽车未被召回。
对此,今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就“气体发生器破裂问题”约谈了多家车企,通报高田气囊“气体发生器破裂问题”缺陷调查情况,要求相关企业尽快采取相应措施,履行缺陷召回法律义务,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除此之外,截至2017年上半年,因“安全气囊无法弹开”问题而发布的召回公告多达16次,涉及车辆为7.28万辆。尽管召回数量并不多,但却涉及德、日、欧、美系品牌在内的17家车企,其中不乏玛莎拉蒂、保时捷品牌旗下标榜性能的品牌。
我国汽车召回制度尚需完善
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
其一,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三星NOTE7爆炸事件,不少网友认为,不论是在赔偿还是召回上,三星对中国消费者一度持有偏见和傲慢,也就是所谓的“双重标准”。实际上,在汽车行业,“双重标准”更加明显——同一个品牌同一款车型,在外国发现问题并被当地监管部门责令召回,而在中国市场却装聋作哑,迟迟未见动静。
其二,大规模召回事件大多发生在国外品牌之中,而我国自主品牌却很少见。如果用我国自主品牌品质比进口品牌更好、安全事件更少、厂家责任意识更强这些来解释,恐怕说服力有限。
这两种现象背后都指向同一个现实困境,那就是我国汽车召回制度还不完善,对车企的约束力和召回的处罚力度还不够。
业内专家在总结这一问题时表示,我国汽车召回制度还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一是我国与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相关的法律体系尚未形成;二是监管体制有待完善,监管方职责不够明确;三是缺陷技术认定标准缺乏。
此外,也有观点认为,在召回制度的管理上,目前我们国家还缺乏行之有效的信息收集机制和缺乏专业公平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由于很多鉴定机构与汽车厂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消费者不认可其鉴定结果的情况经常出现。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无论是工业水平还是管理制度,与国外都存在客观差距。但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相应的制度体系也正在逐步发展完善,一批成长中的自主品牌也在不断取得进步。
00:05 | 名酒效应逐渐凸显 古井贡酒全国化... |
00:05 | 中国家电出口连续18个月同比正增长... |
00:05 | 走进奥迪威:探寻国产传感器企业突... |
00:05 | 德赛西威定增扩产 全力加码智能驾... |
00:05 | 固态电池产业化提速 多家产业链公... |
00:05 | 顺丰控股不断提升经营韧性 同步做... |
00:05 | 长江电力业绩与股价齐升 进一步扩... |
00:05 | “两船”重组预案出炉 交易金额超... |
00:05 | 九州通大力推进“三新两化”战略 ... |
00:05 | 直击沪市半导体行业集体路演:需求... |
00:05 | 职业道德应成为券商用人“硬指标” |
00:05 | 最新社融数据释放了哪些积极信号?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