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九游会·J9 > 股票频道 > 行业研究 > 正文

全国碳市场倒逼产业调整“加减法” 推动经济结构与技术再造

2021-07-17 06:0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高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在未来碳价上涨的预期下,对地方经济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市交易。

    除了电力行业,其他高排放行业也将陆续纳入全国碳市场。在未来碳价上涨的预期下,将很大程度倒逼产业的转型,这对地方经济而言,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十四五”期间,地方又该如何调整产业发展方向?

    7月15日,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可能会抑制部分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短期的增长,但与此同时,绿色转型发展也将创造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产业,比如节能环保、清洁能源这样的绿色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传统行业的升级也将催生新的市场需求。

    “做减法”的必要性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约束下,一些地方的确感受到了切实的压力。

    2020年9月,国家发改委环资司曾就节能工作存在严重问题约谈内蒙古自治区节能主管部门。约谈指出,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消费总量大幅增长,经济总量仅占全国的1.7%,却消耗了全国5.2%的能源。2019年能源消费总量较2015年增长6562万吨标准煤,已达到“十三五”增量目标的184%。能源结构调整缓慢,2019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为8.1%,远低于全国15.3%的平均水平。

    在严峻的形势下,2020年12月,内蒙古就提前下达了各盟市2021年能耗双控的目标任务:全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能耗增量控制在500万吨标准煤以内。

    今年3月,内蒙古发布《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提出强化新建高耗能项目对“十四五”能耗双控影响评估和用能指标来源审查,未落实用能指标的高耗能项目,节能审查一律不予批准;除国家规划布局和自治区延链补链的现代煤化工项目外,“十四五”期间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现代煤化工项目;加快淘汰化解落后和过剩产能等。

    “做减法”是否意味着地方必然要付出经济增长减速的代价?不少地方政府人士有这样的担忧。

    从经济账和环保账来算,以煤化工项目为例,对于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而言,对煤化工产业难免有路径依赖,但近年来油价的低位徘徊与煤价的高位运行,导致煤制油、天然气、乙二醇、醋酸等全面亏损。并且,煤化工行业历来因为高碳排、高耗水、高污染等属性一直饱受争议。

    全国碳市场开市后,未来随着覆盖行业范围扩大,配额趋紧,碳价上涨,高排放企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这将倒逼地方经济的转型。

    当然,“两高”行业的压减和退出并非在朝夕之间完成,地方亦有一定的腾挪余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针对不同的地区,还是要提出不同的减排要求,照顾到一些特殊地区的特殊困难。

    有地方政府基于产业转型的困难,提出“建议中央财政设立应对气候及低碳发展专项资金”。由国家或区域成立公平转型基金,这恰恰也是国际常见的做法。

    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提出,国家建立碳排放交易基金。向重点排放单位有偿分配碳排放权产生的收入,纳入国家碳排放交易基金管理,用于支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和温室气体削减重点项目。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建立碳排放交易基金,其实也反映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逻辑,即以市场化的方式,提高高排放企业的成本,用来补贴减排的企业。

    “做加法”的想象空间

    如果说,地方政府“做减法”很大程度来自于政策的约束,那么,要想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增长,地方更应该积极“做加法”,在清洁能源、经济新业态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最近的一场“能源中国——迈向碳达峰:地方经济转型与能源发展新机遇”论坛上,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战略规划主任傅莎就指出,内蒙古的资源条件完全可以从煤炭基地转为清洁电力生产基地。

    她指出,2030年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建设总量有望达到15-16亿千瓦,2050年将达到45-60亿千瓦。若内蒙古未来可再生能源开发量能达全国的1/5,可在很大程度满足华北、华东的能源需求。年均新增投资需求有望达到5000-6000亿元人民币,占当前GDP比重的30%左右。

    再以海南为例,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认为,海南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不能走很多东部沿海地区过去20年走的传统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而是应当立足于自贸港经济建设的契机,聚焦更多高附加值的产业,寻求一条独特的创新发展路径。

    他指出,海南要实现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在清洁能源上可以做更多“加法”,例如可依靠自身的灵活性政策,在交通电气化、高速公路充电桩基建实现布局。同时,在新能源光伏、海上风电、核电等领域海南也有施展拳脚的潜力。

    柴麒敏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地方的产业转型中,“做加法”是新增长故事,大家乐见其成。

    有业内人士提出,可再生能源本就是技术产品,具备科技属性,符合“摩尔定律”,成本会一路向下,并且这个趋势将会来得非常之快。

    当然,要应对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的挑战,解决光电上网、风电并网等问题,还有待一系列的政策配套及技术突破,这也将有望成为地方重塑经济竞争力的关键。而碳市场能够起到吸引资金投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领域的作用。

    在上述“能源中国——迈向碳达峰:地方经济转型与能源发展新机遇”论坛上,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表示,碳中和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变和生活方式变化,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能源结构变化,更是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技术的再造。

    “碳中和一定会推进更新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碳中和不单纯是一个绿色的故事,更是一个再造中国经济的巨大机遇。”朱民表示。

九游会·J9 - 中国官方网站 | 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