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
新年伊始,A股市场出现了久违的上涨行情,尽管期间也有震荡反复,而且回升的幅度不大,但从形态来看已经形成了向上的格局,几个主要指数也上了一个台阶。此时,多数投资者对后市的预期是偏乐观的,但量能没有放大也令人担心。
前几年,成交活跃是A股市场最为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沪深两市单日合计成交金额经常超过1万亿元,甚至持续多日保持这一水平。即便在去年年初的时候,大盘下跌态势已经十分明显,但两市合计的单日成交金额还是在1万亿元左右。
到了去年3月份,由于股市下跌加快,市场活跃度降低,万亿成交的状况也就不复存在。特别是7月份以后,结构性行情也大幅度降温,盘面热点散乱,市场较为低迷,成交金额自然也就快速下滑,一度减少到日均6000多亿元的水平。到去年年底的时候,受各种利好消息影响,股市回暖,市场活跃度有所提高,但股市成交只是回到每天7000亿元左右的水平。
进入2023年后,市场一度出现单日成交8000亿元情况,这让很多投资者开始憧憬起量增价升的前景。但是,这种成交增加的局面没有能够持续下去,目前还是难以持续稳定在8000亿元以上,距离一年前的万亿成交,还有很大的距离。
为什么现在的成交量无法有效放大呢?有分析认为,如今的指数相比一年前低了不少,这也就意味着平均股价降低了,在成交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成交金额自然是会减少的。
另外,现在的市场缺乏稳定的热点,个股与板块的轮动很快,操作难度加大,也使得市场缺乏必要的财富效应,导致增量资金不足。没有足够的资金介入,行情只能依靠存量资金在盘中相互博弈来维系,那么自然也就不会有很大的换手出现。
经历了去年的市场波动,特别是四季度股债双杀的行情,投资者的心态普遍趋于谨慎,银行储蓄的快速增加反映出大家在投资风格上有强烈的风险厌恶倾向。正因为这样,以往每年年初出现的资金直接入市或通过基金间接入市的局面,在今年至今没有出现。
尽管大家对后市的信心比一个月前要高不少,但在当前这个时点上还是不得不考虑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显然,时下正准备大举入市的投资者数量非常有限。即便外资正在加快进入A股市场的步伐,北向资金已经连续多日净买入,但境内资金南下的步子似乎迈得更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一些不确定因素被化解,以及经济复苏的信号更加强烈且明确,市场信心是会逐渐提升的。A股作为一个相对价值洼地,其吸引力也会不断增加。因此,市场成交量的放大并非没有可能,而是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与必要的条件。
就近期的市场状况而言,这些因素都还不具备,因此不能指望在短期内A股市场的成交金额会迅速达到万亿元的水平,股市要有特别好的表现也是不太现实的。
反过来,这也给投资者一个观察市场走势的视角,即在成交没有明显放大的情况下,对后市还是要尽可能谨慎一点,如果市场出现了成交额持续放大的情况,那么就可以考虑开始适度做多。毕竟,“量为价先”的股谚,还是有其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