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第一高楼平安国际金融中心92楼,建信理财会客室。一幅酣畅淋漓的行草悬挂在主宾座席正前方,上书“善建者行 信步四海 理天下财”12个大字。临窗远眺,一览鹏城小。
三年前,时任建行资产管理业务中心总经理的刘兴华领命南下,出任国内首家开业、首家落户大湾区的理财子公司建信理财首任董事长。
刘兴华将成立初期的建信理财定位为“落后的追赶者”。建信理财主动放弃了更有利于规模在短期内增长的母行委托管理模式,走上了与母行人员、系统、产品彻底隔离的“母子分离”路径,按照“新老划断”的原则与母行分别管理新老产品。母行存量资产整改快慢以及产品移交早晚,都会导致规模和利润产生巨大悬殊,“母子分离”路径毫无疑问对建信理财提出了更高的自我生存能力要求。
三年来,刘兴华带领建信理财军团在这条不寻常的路上一路疾行,从大行阵营里最末的位次,稳扎稳打成为如今管理规模2.2万亿、在大行理财公司里排名第一、客户超1500万户的资管巨擘。
面对证券时报社常务副总编辑周一带领的采访团,刘兴华将三年来在竞争白热化的理财市场里摸爬滚打的酸甜苦辣一一道来。
沿着45度角上升
证券时报记者:回顾三年来时路,建信理财走出了一条很好的增长曲线。这条增长曲线是怎么走出来的?
刘兴华:过去三年,我们走出了一条45度角往上的曲线,起伏不多。
2019年是公司平稳起步之年,重建组织架构、系统、人员,按照“新老划断”原则发行新的理财产品。主要精力都放在建章立制、磨合流程、优化系统等夯实基础的工作上。这一年,我们的管理规模只有838亿,还是一个小公司,无足轻重,对市场影响比较低。
2020年,公司进入提速换挡阶段,主要业务指标快速增长。公司构建了“前、中、后台”密切协同且相互制约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同时,产品投资表现优异,以收益稳定、低波动率获得了市场高度认可。这一年,我们的管理规模大概是6970亿元,排在同业第五位,并没有体现出真正的竞争力。
2021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我们得到了母行的大力支持,发展后劲彰显。从下半年开始,母行存量产品移交和公司自主发行产品都在提速,11月初管理规模就突破了2万亿。到年末,以子公司口径计,阶段性成为管理规模最大的理财公司。更重要的是,资产质量优良,各项指标符合监管要求,实现规模、效益、质量的均衡发展。
总体来讲,我们作为第一家开业的理财公司,没有前人可以模仿,也没有别人指导。我们是一边走一边探路,一边建制度,一边建文化,一边建队伍。回顾建信理财三年来的发展历程,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我认为关键在于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市场化导向。我们采取母子分离、异地经营模式,选择的是最符合监管要求和最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这也意味着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的道路。事实证明,这条道路是干净彻底,符合公司化、市场化、风险隔离原则,也是成功的。
二是坚持创业精神。从建信理财扎根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前沿之地起,就注入了奋力拼搏的创业之魂,注入了真正的基业常青基因。我们从零起步,重建全新的架构,大力拓展销售渠道,全方位满足各类客户投融资需求,以300多人的队伍,支撑起了2.2万亿的管理规模。
三是坚持新金融理念。作为建行集团资管板块的主力军,我们领悟到支持新金融发展,是对集团战略导向的深入贯彻,是公司实现更高层次发展的切实需求,更是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使命担当。我们全面支持新金融发展,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小微企业、高端制造业和资本市场,积极布局绿色金融、ESG、养老、扶贫等领域,形成了新金融多点开花的局面。也正是在新金融领域的提前谋划、发力布局,让我们得以在市场优质资产拓展难度加大的趋势下,成功开辟未来发展的“新蓝海”。
至于接下来如何把曲线走得更好看,我认为以规模为首要指标的起步期已经告一段落。现在,要及时把注意力转向“质量”和“效益”这两个指标上。我们今年提出了非常清晰的任务,就是“高质量发展年”与“精细化管理年”。
从规模引领转向质量引领
证券时报记者:建信理财正从规模优先转向质量优先。公司采取了哪些举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在什么地方?
刘兴华:我们正在制定高质量发展规划,在这个大的纲要之下,还会有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支持,包括考核评价支持等。
从今年开始,我们对部门的考核,将从以往以“量”为主,调整为质量第一、效益第二、规模第三的“三均衡”原则。这不仅仅会落在考核指标上,也会被明文写入我们的企业文化里,从思想到行为引导员工将注意力放在“质量”上。同时,我们还进一步将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做法列入负面清单,作为一个惩罚性的东西来约束大家。
我们设置了四个专项定额绩效奖金,数额不大,分别是“合规绩效”、“风控绩效”、“廉洁绩效”和“管理绩效”。我们按照月度和季度进行相关考核,如果员工们没有出现瑕疵和违规,即可获得绩效奖金,反之会被扣减。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难点,一是体现在风险控制能力和系统识别能力上,二是体现在投资能力的提升上。
我们的管理规模已经到了这么大的体量,从概率上来说,隐含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多。眼下投资标的繁多,识别风险、管理风险、化解风险和处置风险,在技术层面构成了很大的考验。我们要有意识地甄别各种利害,有所取舍。公司的投资经理、中层干部、领导层,包括我本人,都应该变得更为理性,保持定力,不被一时一地的潮流风向带偏。
大众对理财公司的期许是收益稳健,这就要求我们,选择资产要极为慎重。无论选择标准化资产或者非标资产,要选择有保障的、有实业支撑的资产。
投资能力的提升对我们来说也是一大考验。我们的优势主要在募资上,投研则是短板。为了提升投研能力,我们不仅要向金融市场上头部的资管机构学习先进经验,还要广招专业人才。同时升级我们的资管系统,提升系统识别能力。
不拼爆款产品要做百年老店
证券时报记者:如何在同质化的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凸现建信理财的个性,让外界一下子就记住建信理财,有别于其他理财公司?
刘兴华:说实话,要创出特色很难,就像这家机构的存款和那家的能有什么区别?这家公司的基金和那家的又能有什么区别?客户在选择一款理财产品的时候,最后其实就是看收益是不是稳定,波动是不是小。我们现阶段没有爆款产品,经营更注重稳健。
建信理财母行建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同业最强的。我们传承了建行的风险管理文化和基因,不犯颠覆性错误、保证投资者收益的稳定、长久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的追求,我们要做百年老店。
比如今年以来,股市、汇市、债市、楼市的表现都不是很理想,净值型理财产品也不能独善其身,发生了“破净”潮。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努力做到最小破净率、最小收益波动、最少投诉量,也确实在这三项指标中交出了良好的答卷。
为了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我们接下来还会继续从三方面着力:
一是加强产品创新,打造完整丰富的产品体系。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现金、固收、固收+、混合、权益五大常规系列,并辅以养老、机构、财私等特色产品线,产品体系具有品类全面、期限丰富、主题创新的特征,未来将进一步优化完善产品体系,打造涵盖全品类全主题产品货架体系,形成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理财需求。
二是全面提升投研能力。建立投研一体化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大类资产拓展与配置格局,打造全面的投研和投资能力。
三是不断夯实风控合规基础。加快打造全面主动智能的风控体系,风险管控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提前构筑金融科技优势。
人才是重中之重
证券时报记者:建信理财如何看待当前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会不会加大对权益类资产配置的力度?
刘兴华:我们一直在加大对资本市场相关产品的投资规模和比重。我们目前涉及股票类的资产大概有500亿左右,规模已经不算小;企业资本债,我们大概也有接近800亿的投资体量。
我们一直积极响应监管部门鼓励理财资金加大资本市场支持力度的号召,固收+、混合类和权益类等产品,未来会加大对股票、基金等资产的配置。按照我们目前2.2万亿的管理规模,如果有20%投入到资本市场,规模也是非常可观的。
如何突破权益投资的短板?我认为权益投资的竞争本质是投研人才的竞争。建立市场化的投研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中之重。
我们目前在探索两种做法:一是通过超额收益分配达到管理人与投资者目标一致。适当调整分配模式,通过公司收取超额业绩报酬及向投资者定期分红的方式,达到管理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一致,激励投资经理提升投资能力获得超额收益,引导投资者选择较为长期的产品投资,为后续新产品的发行募集奠定基础,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最终实现公司与投资者的双赢。
二是通过市场化绩效考核机制提升对关键人才的吸引力。投研人才争夺战在公募基金中早已拉开帷幕,各头部机构都建立了符合自身特点和文化的投研人才管理体系。完善市场化绩效考核机制,可以防止人才流失,同时在全行业内招贤纳士,这不但是公司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体现,也是投研一体人才策略的核心竞争力。
依托建行资源禀赋
加强特色主题产品创新
证券时报记者:受疫情等多种因素扰动,今年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全力稳经济。建信理财在助力稳经济方面有哪些行动?
刘兴华:在我的脑海里,理财公司有一个使命架构:最顶层是党对业务的领导;最底部是坚持公有制不动摇;中间四维,依次从上到下分别是为人民理财、服务国家建设、支持实体经济、支持资本市场。这六个要素构成了中国理财公司应该有的使命架构。
建信理财的目标,是致力于成为新型的金融机构,为国民共同富裕提供理财方案。在今年挑战颇多的大环境下,我们仍将以固收类产品为主,兼顾混合类,适量发展权益及衍生品类,加大资本市场参与力度。
我们将依托建行集团资源禀赋,加强特色主题产品的研究与创新。充分抓住中国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的重大契机,积极布局养老理财业务。在普惠、绿色金融、住房、慈善、ESG、专精特新和战略新兴行业等方面聚力聚焦,不断丰富产品种类。
在权益投资方面,我们将加大对制造业、小微企业、ESG、绿色金融等重点行业及区域的权益类资产投资力度,并且加大私募股权领域的探索力度,通过长期价值投资服务实体经济,为客户提供更多参与优质创新成长项目的机会。
23:41 | 洞察半年报新动能|透过5G看见“未... |
23:41 | 牧原股份:推进智能化创新 提升养... |
23:41 | 丸美股份渠道转型成效显著 进一步... |
23:41 | 上半年优质新项目持续落地 旭升集... |
23:41 | 巨一科技:以技术创新支撑产品竞争... |
23:41 | 多家快递公司 8月份业务量、收入均... |
23:41 | 券商完善网络安全事件应对机制 加... |
23:41 | 年内信托公司参与企业ABS发行规模... |
23:41 | 壮大买方机构力量 价值投资正当时|... |
23:41 | A股五大上市险企前8个月保费收入齐... |
23:41 | 公司零距离·新经济 新动能|探寻联... |
23:41 | 上市公司路演新声|直击医药生物行...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