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珊 见习记者 余俊毅
5月份以来,随着权益市场逐渐回暖,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也逐步修复,呈现好转态势。《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15日,在统计到的22121款存续的净值型人民币产品中,共有1039款净值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单位净值低于1,占比4.69%。这相较一季度末的理财产品大面积“破净”有了显著改善。
回顾3月底,根据普益标准当时监测数据显示,截至3月28日,在统计到的22518款存续的净值型人民币产品中(剔除外资行产品、QDII产品以及近一周内未披露净值数据的产品),共有1899款净值型人民币理财产品正在经历单位净值“破净”,占比8.43%。一度引起市场担忧。
谈及今年来理财产品净值的变化,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银行理财产品在净值化转型之后,今年一季度碰上股债双跌,产品净值出现大面积“破净”,这在以往的银行理财领域从未发生过,引发了投资者的担心。缺少净值积累的理财产品,遭遇到市场大幅下跌,“破净”属于正常现象。
尽管银行理财产品“破净”情况显著好转,但是在权益市场回暖,叠加季末临近,“冲存款”压力下,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理财产品的大规模赎回,仍备受关注。
国海证券首席宏观债券分析师靳毅在研报中指出,权益市场回暖对理财赎回影响有限,历史上来看,一季末“存款压力”显著高于其余时期,因此,未来“存款压力”对理财产品的“抽离”作用也将边际下降。短期内,无需过分担忧3月份的银行理财大规模赎回会在6月份再次重演。
对于理财产品的潜在“赎回”对权益市场的回暖不敏感的原因,靳毅认为主要有两点,首先,大多数银行理财投资者,风险偏好较低,短期内不会做大幅“换仓”操作;短期内的股市上扬,难以促使这部分投资者迅速将资金投向股市或者基金产品。其次,对于风险偏好相对较高的投资者而言,银行理财的类“固收+”产品,在2022年3月底出现大规模赎回之后,净值出现明显修复。4月份以来,封闭式类“固收+”理财产品净值对前期回撤形成了“回补”,或许也是投资者选择继续持有的另一大原因。
展望未来,普益标准相关研究人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及金融市场的自身发展,净值波动幅度加大甚至部分产品破净或将成为“新常态”,投资者应该对理财机构的运作能力给予信任,能够着眼于长期投资,理性看待理财产品的短期净值波动。同时,“破净”也反映出银行机构在投资者教育、客户分层服务、产品精细化管理以及客户陪伴服务等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编辑 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