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业协会日前公告第十四批场外期权业务交易商名单,东海证券和开源证券获得二级交易商资格。截至2022年1月14日,证券行业场外期权交易商已增至45家,包括8家一级交易商和37家二级交易商。
机构人士表示,随着政策制度等基础配套设施逐步完备,国内的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将更加专业、更加规范。证券公司只有具备稳健的风控合规能力、较强的产品设计能力、完善的IT系统等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名单不断扩容
我国场外衍生品业务目前主要包括场外期权和收益互换两类形式,近两年关于这两类形式的政策不断明确完善,业务也在不断发展中。2020年9月中证协发布《证券公司场外期权业务管理办法》,规定证券公司参与场外期权交易实施分层管理,分为一级交易商和二级交易商。
2021年,中证协共审批通过5批场外期权业务二级交易商名单,涉及华宝证券、长江证券、华创证券、国元证券、北京高华证券和西南证券6家证券公司。
在二级交易商获批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一级交易商的审批也引起市场关注。2018年证监会公布首批获得一级、二级场外期权交易商名单,一级交易商有广发证券、国泰君安、华泰证券、招商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中信证券。此后两年多时间并未增加,直到2021年1月份,申万宏源证券由二级交易商变更为第8家一级交易商。
场外衍生品业务是结合券商创新和风险管理能力、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产品的非方向性自营业务。光大证券相关业务负责人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能脱颖而出的券商有三方面特点:一是拥有专业的衍生品业务团队;二是对于IT资源有持续投入,能够支持业务模式不断创新;三是具备稳健的风控合规能力,场外衍生品业务的关键就是对于业务风险的识别和合规管控。
此外,东海证券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未来场外期权业务将更加考验券商的产品设计能力,券商必须能够根据客户的投资需求或避险需求,设计出匹配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场外衍生品。在产品定价能力方面,场外期权的定价比较复杂,各家券商对冲交易成本和资金占用成本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对产品进行差异化定价,深入发掘优势报价项目。
制度供给进入快车道
可以看到的是,近期场外衍生品的制度供给已进入快车道。2021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就《关于促进衍生品业务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这是场外衍生品行业内首次多部门共同定义及明确相关标准。
开源证券总裁助理、机构业务总部负责人杨飞表示,随着市场发展,机构投资者对冲风险、组合策略管理等需求越来越大,场外衍生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客户诉求。《指导意见》对于规范场外衍生品业务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资本市场建设方面来看,我国正在推动多层级资本市场建设,成熟的资本市场也需要更为丰富和灵活的金融衍生产品作为补充和支持。”东海证券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场外衍生品各交易商将持续创新,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通过产品设计、定价等方式为市场提供更为丰富的资产配置及风险对冲工具,进一步加强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
中证协在2021年12月份发布《证券公司收益互换业务管理办法》,明确证券公司开展收益互换业务应当具备场外期权交易商资质。
光大证券相关业务负责人认为,收益互换新规促进了券商的业务模式转型,首次定义多空收益互换交易规范,互换对冲交易从客户账户并入券商交易所专用互换对冲账户,券商更加深度参与到互换交易过程之中,表面看来增加了业务的复杂度,但这带来了更大的业务空间。
券商抢抓市场机遇
随着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场外衍生品业务未来将成为券商新的核心竞争力,不少券商正各自发挥专长,力求占据竞争优势。
申万宏源证券表示,将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以客户风险管理需求为导向,加大场外衍生品业务布局。具体包括,一是提高衍生品的销售、交易、设计能力;二是利用金融科技赋能衍生品业务发展,加强金融科技领域创新,推进金融科技在衍生品领域应用探索;三是推进跨境衍生品业务发展,有效拓展具有跨境业务需求的境内外专业机构投资者。
光大证券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随着场外衍生品业务政策的持续出台,场外衍生品市场的格局也在不断变化。收益互换新规明确的互换业务模式,不仅引导行业新的变化、对券商提出更高要求,包括促进券商IT系统升级优化、风险管控措施的完善等,也为券商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中信建投证券相关人士认为,应抓住市场发展机遇,找准定位,坚持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合规稳健发展场外衍生品业务,重视信息技术体系化和自动化建设,不断提高业务的数字化水平,切实履行交易报告义务,为机构交易对手提供更为丰富的投资配置、风险管理工具。
刚拿到交易商资格的券商已做好充分准备。杨飞指出,开源证券将以机构投资者为目标群体,着力为机构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和对冲服务。同时,加大专业人才配置力度,把好风险防控关,提升合规水平,加强系统建设,确保合法合规高质量将业务做大做强。
东海证券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公司将严格遵照现有法规制度,积极稳妥推进业务开展。对产品风险等级进行严格分类,对投资者适当性进行严格管理,重点推进保本型产品和中低风险产品发行,尝试探索为专业投资者定制高风险产品,满足各类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同时,充分发挥场外衍生品的风险对冲功能,为有避险需求的投资者提供避险工具。
23:41 | 洞察半年报新动能|透过5G看见“未... |
23:41 | 牧原股份:推进智能化创新 提升养... |
23:41 | 丸美股份渠道转型成效显著 进一步... |
23:41 | 上半年优质新项目持续落地 旭升集... |
23:41 | 巨一科技:以技术创新支撑产品竞争... |
23:41 | 多家快递公司 8月份业务量、收入均... |
23:41 | 券商完善网络安全事件应对机制 加... |
23:41 | 年内信托公司参与企业ABS发行规模... |
23:41 | 壮大买方机构力量 价值投资正当时|... |
23:41 | A股五大上市险企前8个月保费收入齐... |
23:41 | 公司零距离·新经济 新动能|探寻联... |
23:41 | 上市公司路演新声|直击医药生物行...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