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妍
结构性存款发行量再创新低。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5.6万亿元,环比下降4.14%,同比下降29.56%,较去年4月份最高峰下降53.9%,创2017年1月份(近58个月)以来最低水平。
从网点销售情况看,《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地区多家银行发现,今年以来,各家银行的结构性存款普遍量价齐跌,其中国有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压缩幅度较大,收益率降幅也较大,部分银行已降至2%以下。
自去年监管部门发文要求各银行严控结构性存款规模后,此类产品的存量呈现不断压缩态势。
具体来看,大型银行个人、单位结构性存款规模分别环比下降18.39%、5.83%;中小型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规模环比下降0.72%,单位结构性存款规模环比增长0.09%。
在各类银行中,国有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规模压缩幅度最大。例如去年邮储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已压降至0,今年10月份起,工行暂停新发个人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其他几家国有银行结构性存款发行数量也有所减少。
除了规模压降,结构性存款收益率也明显走低。今年以来尤其是下半年,国有银行结构性存款预期最高收益率持续走低,农行、工行、建行降幅较大,其中农行、工行降幅最大,均已降至2%以下。11月份农行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1.94%,较1月份下降了164BP,9月份工行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1.8%,较1月份下降了134BP。
股份制银行结构性存款挂钩股指的比例更高,这类结构性存款的预期最高收益率偏高。不过,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实际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偏低,到期收益率不确定性较大,下半年以来股份制银行结构性存款预期最高收益率走高,不代表其实际收益率也在上升。
《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走访注意到,在各家银行结构性存款普遍量价齐跌的基础上,部分银行甚至已停售结构性存款产品。
某国有大行客户经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资管新规实施以来,保本理财产品都取消了,结构性存款产品也停止销售。
更明显的是,结构性存款已不是各家银行主推的产品。在《证券日报》记者走访过程中,几乎没有客户经理推荐结构性存款产品。“由于利率一直处于下行,保险产品逐渐替代了结构性存款产品,保险产品的利率相对来说要高一些。”不少客户经理回应。
在收益率方面,记者发现,根据挂钩资产标的的不同,结构性存款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也差异较大,比如挂钩股指的结构性存款预期最高收益率更高,但到期收益率波动也更大。
一位国有大行客户经理甚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不建议购买结构性存款,投资标的波动较大,不容易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获得最低收益率可能性较大。该客户经理透露,“目前大部分投资者都转而购买收益稳定的保险产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