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九游会·J9 > 理财频道 > 理财 > 正文

ESG投资乘风破浪 银行理财市场勇立潮头

2021-10-11 00:00  来源:证券时报电子报

    “小众”,是此前多位业内人士提及国内ESG理财时常用的修饰词。不过,如今时势转换,这一“小众”的投资理念正在走向“大众”。

    “现在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都在积极发行ESG理财产品。”一位受访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只是国内的ESG理财产品目前稍显“概念火热,实际认购不火”。

    多位银行理财子公司人士也向证券时报记者证实了这一观点。其中,一位理财子公司人士表示,从机构角度来看,以债券类为主的银行理财投资标的中,ESG产品尚未展现出优于其他产品的溢价,“并且也还没有关于投资ESG的考核,而收益和考核仍是目前主要考虑的两方面。”

    尽管监管没有设置关于ESG投资的考核,但针对绿色金融的考核正在不断强化,这也对ESG投资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证券时报记者独家获悉,已有大行近日开始下发优化本年度绩效考核办法的通知,其中明确“加大绿色金融考核权重”,并要求在各条线业务指标中体现绿色金融的底色和成色。针对涉及信贷投放,并与绿色金融存在一定交叉的指标,将在现有考核设置不变的基础上,分出一定分值,考核指标项下的绿色信贷发展。

    ESG投资骤然升温

    近年来,随着ESG投资在全球兴起以及资金持续流入,相关产品的数量和资管规模也呈现快速增长。

    “这几年,我们在本地也明显感受到,国内的资管行业刮起了一股ESG投资浪潮,越来越多的中外金融机构进一步聚焦ESG投资策略。”渣打中国财富管理部投资产品与投资顾问总监闵成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2020年9月,中国提出“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低碳环保概念迅速升温,ESG等相关主题的理财产品走俏,银行机构发行此类产品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

    根据中国理财网信息,自2019年以来,国内银行机构共发行了68只ESG主题理财产品,去年合计发行了36只,今年前三季度则已发行21只,主要发行方为股份制银行和银行理财子公司。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发现,已发行ESG主题理财产品中,超六成是固定收益类产品,有23只为混合类产品,另有1只权益类产品是由光大理财于2020年9月发行的“阳光红ESG行业精选”。

    “近几年,国内对ESG概念的认知不断提高,尤其是今年,在市场机构对绿色金融考核、机构投资者对ESG概念关注度提高等影响下,大家对ESG都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一位银行理财子公司负责人表示,已明显感受到市场关于ESG投资的讨论更加积极,“特别是机构客户,包括大型机构、外资机构等对ESG理念的接受度很高”。

    据了解,当前国内机构对绿色金融考核的重视度明显提高。近日,证券时报记者独家获悉,已有大行下发优化本年度绩效考核办法的通知,其中明确“加大绿色金融考核权重”,并要求在各条线业务指标中体现绿色金融的底色和成色。

    证券时报记者获取的文件显示,相关大行要求对涉及信贷投放,并与绿色金融存在一定交叉的指标,在现有考核设置不变的基础上,分出一定分值,考核指标项下的绿色信贷发展。具体体现为,对2021年一级分行KPI指标体系中的制造业贷款、战略新兴产业贷款、科技信贷、基础设施贷款、信用卡消费信贷等9项业务指标,在保持现有考核设置不变的基础上,统筹进行差异化权重划分。

    “目前ESG银行理财产品刚起步,存量规模不大,但产品发行增速较快。”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ESG理财产品增长迅速,主要是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整体偏低迷,不少金融机构积极挖掘推出了ESG新主题的理财品种,以期挖掘新业务增长点,践行绿色发展社会责任,推动银行绿色转型和差异化发展。

    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目前拥有着资管行业最广泛的受众,尤其是前者的动向,或许更能代表国内普通投资人的投资意向。穆迪副总裁及高级信用评级主任诸蜀宁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依据市场的趋势判断,更需要关注一些银行理财产品的走向,“因为它们聚集了大量的中国储户,这也是零售投资者转型大趋势中的一个体现”。

    短期收益下降是道坎

    现实是,国内ESG相关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与认购还没有进入爆发阶段,市场供求仍存在一定的不匹配。

    “机构投资者对ESG投资的兴趣明显提高,尤其是一些股权投资领域,但是我了解到,有一些面向公众投资人的产品发行后,其实认购还比较冷淡。”一位咨询公司合伙人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具体而言,在发行端,目前国内市场中ESG理财产品种类并不多。有大行理财子公司投资经理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一是理财产品是代客理财,追求的是产品收益,而目前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主要集中于债权类资产,ESG资产的收益并没有明显的溢价;二是目前理财产品并没有和表内资产一样,受到相关指标的考核。

    至于需求端,另一位理财子公司高管则提及,个人投资者实际参与认购的热情没有想象中的高涨,“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并不是每一位都能理解ESG概念的相关投资”。

    闵成也表示,目前国内ESG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投资者对ESG投资的理解可能还不深,“可能认为ESG是新的资产类别,或者认为ESG就是环保,是做公益,会牺牲绩效”。

    “机构投资者相对要敏感一些,而国际主流投资机构去年已跨过了一道‘担心以短期收益率下降为代价’的坎,中国散户投资者要跨过这道坎的话,将是一件比较长期的事情。”诸蜀宁说。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高净值投资人群已经对ESG产品展现出了强烈的投资意愿。渣打集团近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内地投资者对ESG的投资兴趣、配置规划、信心等多个方面均领先其他市场。其中,92%的中国内地受访者对可持续投资感兴趣,74%的富裕人士已经配置可持续相关基金,这两项数据均位列全球第一。

    此外,在未来的投资意向中,61%的内地受访者准备将更多的现有资产投入可持续投资产品;71%的受访者计划在未来三年将15%以上的资产配置于可持续投资产品。

    个人投资者担心什么?

    “个人投资者最关注的可能还是收益问题,也就是投资策略的有效性,不管它是ESG投资还是其他的。”前述理财子公司高管直言。

    近几年,国内理财机构也加大了对ESG投资策略的研发,“要真正让它去赚钱,只有创造了超额收益才能更加为客户所接受。如果跟其他策略一样,甚至比其他策略还要亏钱,就很难让普通投资者接受了。”他表示。

    相比国内市场,国外市场上ESG产品的认购明显更加火爆。多位外资机构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在经历疫情这一“黑天鹅事件”后,ESG产品展现了穿越周期的能力,因此相关产品的认购在“后疫情”时代显著加热。

    以渣打为例,截至今年上半年,渣打在架的ESGSelect基金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接近18倍,而与绿色环保主题相关的基金销量更是增长了38倍。其中,投资者更偏爱ESG投资中的E,即绿色环境相关的主题性投资。

    “以ESG为主题的投资策略,可能找到了一些其他的策略所没找到的东西,所以ESG主题一下子燃爆,继而资金的配置、流向就出现了大幅提升。”诸蜀宁说。

    “其实在疫情前,ESG主题领域的投资是一个较为小众的市场,只有个别个人投资者愿意承担一些收益上可能存在的损失,来完成自身一个更宽宏的投资目的。”诸蜀宁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从国际投资者的视角来观察,ESG主题被纳入“小众”的原本主因,即收益率并没有那么高,但在疫情之后,投资者对于收益率的担忧不存在了。

    “不仅不存在了,反而收益率较好的都是与ESG相关的产品。”诸蜀宁表示,ESG主题投资在国际市场已然深入人心。

    闵成还向证券时报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作为佐证。从市场行情看,MSCIWorldSRI指数的长期表现是大幅跑赢MSCIWorld指数的,尤其是在去年疫情期间,ESG基金的抗风险性更好,在市场反弹过程中超额收益更强,MSCIWorldSRI指数相对MSCIWorld指数的超额收益为近4年以来最多,达到了6.75%。

    机构投资者拥抱ESG

    从外资机构角度来看,ESG投资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后,已经由最初主要受价值观驱动,变成了如今在投资决策中必要加以考量的额外因素。

    “ESG投资的标的企业会更重视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入,提前发现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或商机,而当市场处于波动状况时,它往往能反映一家企业长足发展的基础。”闵成解释。

    因此,市场环境越是动荡,ESG投资的优势越是明显。越来越多的投资经理在筛选投资标的时会将ESG因素纳入考量,也使得更多的投资者从中受益。“当然,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概念,也是目前机构发行热情高涨的催化剂之一。”闵成说。

    国内理财机构对ESG投资的认知正在不断加深。前述理财子公司负责人表示,ESG策略和投资策略其实并不是相互替代的,而是要结合起来运用,两者不能偏废。

    “实践中,我们通过研究国内外资管机构在ESG领域的投资发现,ESG并不能直接带来超额收益,必须先保证投资策略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叠加ESG策略,才能创造比较好的收益表现。”他举例,就像投资光伏或高科技行业的策略,额外加上ESG评价因子,“这样才会显示出ESG策略对产品抗风险能力和投资收益的加成效果”。

    在实践层面,ESG投资理念中所考量的因素也早已不只是环保问题。“ESG理念是企业着力于保证长期竞争力,而考虑的更广泛的因素。”闵成表示,因此即便渣打集团选择了一款环保主题的ESG投资产品,但投资经理仍然会考量标的企业在社会因素及企业治理,诸如员工健康管理、商业道德和董事会独立性等方面的表现。

    “现在ESG可持续的概念已经从比较宽泛的务虚落到了非常具体的操作。”穆迪指出,比如公司治理这一难以量化的因素,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有很多种,包括关键人风险、缺乏纠错机制等,而ESG评价体系可以提供一种定性的观察和分析方法,帮助投资人识别与避免这方面的一些潜在风险。

    在ESG投资理念与传统方法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基于ESG形成的信息数据库和经过机构实践验证的ESG绩效评价体系也成为了一项新的“稀缺资源”。

    “ESG投资在全球许多地区尚处于萌芽阶段,且资产管理公司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开发ESG产品。”闵成告诉证券时报记者,ESG投资的核心,就是形成基于ESG绩效评价的投资标的和产品,“现在有些资管公司设立了专门的ESG研究分析团队,也形成了自己的ESG绩效评分体系,但有些资管公司还不具备完善ESG研究体系,没有真正将ESG整合到投资流程中,所以‘漂绿’或‘洗底’的情况时常发生。”

    政策资金加持未来可期

    “ESG产品会成为趋势。”这是多位受访人士的普遍共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乃是“ESG理财产品的未来收益表现值得期待”。

    周茂华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从目前看,ESG底层资产主要是配置一些绿色环保型产业和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等战略性发展产业,以及新能源和相关指数化产品,“未来相关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将与机构投研能力及底层资产配置盈利情况关联,主要还是受金融机构运营能力和底层资产配置情况影响。”

    “任何一个资产价格,除了由自身价值决定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因素是资金配置需求。”某咨询公司合伙人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预见的是,大量资金会被引导到各类碳中和相关企业,资金供给将会比较高,相对而言资产是比较稀缺的,尤其是好资产的稀缺性会变得更高。

    前述理财子公司负责人也认可资金将带动ESG理财产品投资表现的观点。“越来越多的钱,尤其是机构的钱进入到ESG市场,收益波动就会更加稳定,ESG投资市场也会越来越成熟。”他表示。

    当然,外部环境和政策的积极变化也被视为利好因素。某大行理财子公司的一位人士认为,随着政策扶持和经济结构的转变,ESG相关的行业和主体会迎来较快发展,未来ESG产品会产生较为明显的收益。

    闵成也指出,更重视可持续发展投入的企业,往往也可以通过对长期趋势的分析,提前发现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或商机,保持长期竞争力。

    “例如‘30·60’双碳目标、三次分配,共同富裕等政策,都会为企业带来很多新的发展机遇,准确的预判和及时的策略调整将大大稳定企业的运营,是企业长期盈利的保障之一。”闵成认为,ESG评价标准帮助资管机构将这样的企业挑选出来,同时将会为投资人带来更加稳定、可观的投资回报。

    此外,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金融机构本就应该成为ESG宏观概念的践行者。“我们也在做基础性的工作,即把自身打造成为ESG领域的一个执行者。”某国有金融机构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无论是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来看,还是从国家倡导的“双碳”战略层面考虑,这都是必须要去践行的一件事情。

九游会·J9 - 中国官方网站 | 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