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市场的一个热点,是在讨论BATJ回归A股的问题,监管层似乎也在密集调研独角兽IPO。这其实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此前创业板设置的初衷,上海要搞国际板,以及部分中概股到A股借壳上市,都会牵扯到BATJ回归A股这个话题上来。
现在很多观点认为,BATJ等一大批互联网优势企业、独角兽企业之所以不能登陆A股,主要是因为股权结构和盈利能力的制约,还有就是A股的市场容量问题。但这些其实根本不是问题,股权结构可以双向改动,公司可以改,交易规则也可以改;盈利更不是问题,阿里在美国上市之前也是很赚钱的,为什么它不能登录A股?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A股没有一个能容纳这些优秀企业的环境,马云真的想让阿里在A股上市,那是很容易的,但并没有,这里面不是股权结构不合规这么简单的。当然,关于市场容量问题见仁见智,但我个人认为,一个阿里上市对A股的荣耀提携程度完全可以抵300家排队IPO企业,你信不信?
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华为为什么不上市,主观上讲是任正非认为一旦上市华为就得为股东负责,就得利益最大化。不上市可以更多地为企业发展考虑,为客户考虑。这只是表面因素,其实从深层次讲,华为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业界佼佼者,它是不是愿意与一大帮亏损股、概念股、题材股一起上市交易?以华为这么傲骄的姿态,显然是不愿意委身下嫁的。BATJ们和一大帮独角兽企业为什么愿意去美国上市,去海外上市,因为左邻右舍都是豪门,能与这些豪门为邻,直接省了一大笔广告费,而且最关键的是能直接提升自己的地位。
A股要吸引BATJ和独角兽上市,光有政策的更改与欢迎的热情还远远不够,它需要一个能让BATJ和独角兽瞧得起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交易环境;它需要一个可以容纳这些巨无霸的市场容量,让A股真正成为一个消化M2的蓄水池和活跃M1的渠道,在市场容量上为这些国际级的企业开绿灯,允许一定的特殊渠道的资金充当长期战略投资者,长期锁定筹码减少二级市场压力;它需要一个更合理更国际化的市场定价环境,要能给中国的世界级企业公正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能排到业内全球前十的企业,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企业,我们不能用传统的思维与观念去束缚它,而是要大张旗鼓地地勇敢地树榜样,好的企业就该有更高的溢价。
把这些东西建设好了,BATJ和独角兽企业登陆A股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根本不需要你去引导,登陆A股和现在去美国上市一样。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资本市场建设长期滞后,大量国内顶尖企业国内赚钱然后到海外去上市分红,一大帮垃圾亏损公司却赖在股市上滥竽充数,一个没有优胜劣汰的市场不断地恶性循环,这样一个市场却想让世界级的企业来站台,还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