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微调结构性宽松
1、中信固收研究:结构性宽松再次确认
从6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运用定向降准政策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到6月24日人民银行落实国务院部署,再到7月5日定向降准措施将正式实施,此次定向降准政策从部署到落地再到正式实施周期远远短于2018年1月定向降准从部署到正式执行的时间长度。近期信用违约事件频发引燃市场悲观情绪,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愈发凸显,结构性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合时宜。
2、安信策略:货币转向中性偏宽,市场迎来重建行情
近期风险偏好回落的根本原因来自去杠杆引发的流动性担忧,伴随着信用违约和股权质押等流动性风险不断暴露,当前风险偏好可能已经降至阶段性低点。未来政策有望迈向“货币中性偏宽+结构性紧信用+推进改革+补短板”,市场的信心将逐步恢复,从而迈入“重建”阶段。
3、邓海清:降准传递四大信号
信号一:此次“定向降准”与4月“定向降准”有很大不同,此次定向降准完全释放增量货币,更符合总量政策而非结构政策的特征,同时不再强调降准的“对冲作用”,与4月更侧重置换MLF、对冲货币回笼完全不同,验证了央行货币政策确实出现“政策巨变而不是微调”。
信号二:此次“定向降准”彻底证伪了“货币紧缩去杠杆”的说法,验证了我们提出的货币紧缩是去杠杆的毒药。货币紧缩已经彻底被中国央行抛弃,“严监管+降准”才是央行“正确的事”。
信号三:此次“定向降准”的功能与以往相比有重大变化,增加了降低企业杠杆率的功能——“债转股”,验证了我们提出的“去杠杆将从‘剧痛’转入‘无痛’”,这与2018年以来的信用紧缩和风险事件频发有关。“去杠杆”大方向仍要继续,但会减少“一刀切式去杠杆”。
信号四:此次定向降准与美国加息几乎前后脚,而且是在人民币快速贬值之时,表明人民币汇率在央行决策中的重要性显著下降。我们一直强调,“汇率,从来没有中国很多人认为的那么重要”,在中美经济走势分化、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美元升值周期下,中国政策层绝不应重演2014-2016年的“弃外储、保汇率”悲剧,而应当让汇率市场化的波动,人民币贬值在所难免。
4、联讯证券李奇霖、钟林楠:货币政策事实上转为结构式定向宽松
如果将4月的降准置换MLF也算作某种“定向”,那么央行此次降准已经是年内的第三次定向降准。加上2017年10月的降准,2018年5月宣布的MLF抵押品扩容,稳定中性的货币政策从2017年四季度起,便事实上转为了结构式的定向宽松。
这种结构式宽松和历史上的宽松周期不同,这是一种保障内外均衡、维系政策大局与防风险推改革平衡的刀刃上的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