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吴晓球
关于金融监管和金融风险的话题,目前人们讨论最多。无论是从金融的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来看,关注风险是非常重要的,这是金融从业者的一个底线,要通过监管来防范风险。但是在我的理论思维里,一般意义上提监管肯定是没有错的,但是,从金融的角度来看,监管目的是什么?这个是很重要的。监管的功能是什么?金融监管和金融发展的是什么?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是什么?监管如何适应金融的发展趋势,如何推动中国金融的改革发展和开放。我想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目前需要理清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要思考中国金融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应历史的潮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必须顺着车轮往前走。车轮是挡不住的,因为它是历史规律。所以,深刻的理解金融未来的变革趋势、发展趋势变的非常重要。以下几个趋势是毋庸置疑的。一个是中国金融的结构一定会发生非常重大的变化。这个结构不是从机构的角度来看,而是从金融的资产结构来看。金融的资产结构最重要的分类,从它的功能和流动性的角度来分类,可以简单的分成比如证券化的金融资产和非证券化的金融资产。如果从这个标准分类,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的占比规模一定是在不断的上升,而这不断增长背后的力量就是脱媒的力量。金融的进步力量来自于市场,来自于市场脱媒的力量推动了金融结构性的变化。一个经济体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脱媒,资金会寻找新的动向,这个趋势不可阻挡。所以,作为金融的去中介化的一种力量,一种结果,那构造证券化金融市场的规模在中国将会大规模的增长,比重会不断的提高。第二,随着这种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中国金融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过去主要是以融资为主的功能,现在转向融资和财富管理并重的时代。因为它的资产结构发生了变化,那部分证券化的金融资产最主要的功能是财富管理,它是财富管理的基石资产。这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第三,是金融业态的变化。如果功能和资产结构的变化是由于金融的去终结化带来的结果,中国金融业态的变革那是因为科技的力量,科技对金融的渗透将会使中国的金融业态与其他任何国家都会发生迅速的变化。金融业态的变化是第二次去中介化。传统意义上脱媒只是指市场脱媒,是通过市场去中介化,那个时候还没想到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金融有如此大的渗透力和颠覆性的影响。如果市场去中介化的力量是脱传统金融融资的中介媒的话,科技的力量就是脱金融支付的媒。我们也知道金融融资和支付是传统金融的两大核心部门,这是基于市场和技术的力量从而使得中国的金融发生了根本性的办法。我们应该深刻理解中国金融的这三个重要的趋势,把这个讲完我们就理清楚了。
第二个问题,我们讲讲中国的金融风险发生了什么变化。因为风险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于我们的改革开放监管至关重要。基于上面那三个趋势的变化,中国的金融风险有这么几个特点,或者说它的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是过去的风险以金融机构的风险为主,因为那个时候它是中介化的一个金融,所有的风险都集中在中介身上。所以,那个时候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几大风险源,监管的重点是放在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上。所以,在那个时代监管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资本充足率,这主要是对冲机构风险的外溢,不至于感染到外部世界,这是非常对的。因为那个时代我们是以融资为主,市场不是很发达,证券化金融资产规模不是很大,比重不是很高,所以,监管的重心放在金融机构资本是否充足上,由此再衍生出其他的监管指标,这不是唯一的指标,而是金融机构最基石的指标。但是由于我们的金融风险结构,我们过去主要是金融机构风险,现在变成了机构风险加市场风险并存的时代,市场风险是因为证券化的金融资产,这是整个市场交易的标的,它的规模上升,来自这部分的风险在迅速增大。这部分风险最重要的是透明度,是信息披露。所以,我们风险已经过渡到单一的机构风险变成了机构和市场风险并存的时代,这个时代已经来临。所以,我们必须深刻地理解这样一种风险的变化。第二,如何理解金融风险。金融本质上是经营风险的,任何一种金融交易它都有内生的风险,从来没有一笔交易说它是没有风险的,每一笔交易市场都有风险,包括机构的每一种行为,传统贷款的行为有内生的风险。我想说什么呢?风险和金融本质上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从这个角度上他是金融,在为实体经济服务,无论是提供融资服务还是提供财富管理服务,还是提供支付结算服务,反正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但另一方面他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是存在风险的,从来没有没有风险的金融,那不叫金融。我们要关注的不是试图消灭风险,而是不要让风险变成金融危机。不要让单个的金融风险变成系统性风险。我们也是想说即使出现了系统性风险,也要让这个系统性风险不要变成全面的金融风险。这是我们要做的,风险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不必过虑。
第三个问题是金融监管的功能是什么。实际上把这些事情搞清楚了,如何推动金融监管,我们就找到了思路。我们首先要思考无论是金融监管改革,还是金融监管本身,它想做什么。一个国家金融监管的架构固然重要,它和这个国家的金融风险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但比金融监管架构设计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理解金融监管的功能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进行金融监管。在我的理解中,金融监管显而易见不是要消灭风险,金融监管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我们必须设计一套风险出现之后的收敛机制,一种衰落机制,不要让它蔓延开来,不要让它扩散开来,不要让它相互感染,形成了全面的金融危机。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了我们就知道监管的准则,无论机构的监管还是市场的监管,它的精髓部分就是要设计各种的指标、规则,要让风险一旦碰到它就会自然的衰退,就像大海冲向堤坝一样,如果这个浪非常大,这个堤坝并不是很安全,一般在它前面一百米、两百米会铺设很多石头一样,风险要衰减,以减弱对堤坝的压力。很多这种设计是非常科学的,这种科学性从大自然就能找到,金融风险不就是大浪一样,我们不要让大浪把堤坝冲垮,形成滔天洪水。所以,要在前面设很多障碍,后来我们就开始知道了,我们有宏观审慎的监管,还有微观风险的监管,这两者之间做很好的结合。所以,这是监管最核心的功能。所以,监管架构的设计固然重要,但是对监管功能本身的理解更为重要。当然,监管的架构两会已经通过了方案,一行两会,上面还有稳定委员会,这个架构我认为是恰当的,它既没有照搬英国的模式,也没有完全照搬美国的模式,是根据中国的实践,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阶段,中国金融的战略目标做的一个恰当的安排。这种安排一个侧重于机构监管,一个侧重于市场监管,来自于市场的越来越大,不可以把来自市场的并到机构,这样才有利于市场发展。中国发展的重点是发展市场,不是机构,机构必须顺应市场的变化来变化,只有市场发展了,中国金融的功能才会改善,才会越来越多的向财政管理的方向演变。从融资为主到融资和财务管理并重,再到财务管理为主这是金融功能的升级,这是评判一个国家金融是否具有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指标。所以,我是从这个角度评价一行两会,我认为是恰当的,而且还要把银保会的规则制订权,就是金融稳定的那部分,宏观审慎的那部分拿到央行,我认为是恰当的。所以,我对我们改革方案是非常赞成的。但是我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理解透监管的核心功能是什么,要做深度的理解,而且监管一定是按规则行事。有的事情要好好适应趋势。非法集资、互联网平台,炮制骗局的必须严厉打击,这本身就不是金融业态的变化,它是披着马甲在骗人,但是对于一些一看就非常正确的,比如第三方支付,我不认为它有什么错的地方。我一开始说到我们要顺应金融的发展趋势就这个意思。中国金融好不容易到了今天,有如此大的成就,我们需要监管,需要科学的监管、宽容创新的监管。
第四个问题,关于中国金融的目标。做这些事情最后心中要有个理想,有个目标。金融的战略目标也是中国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金融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一定是做成全球金融中心,一定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占特别重要的位置。至少包括两个,一个是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的地位,贾康说需要20年,我觉得这个太谨慎了。20年等不起,国务院2009年5月份声称把上海建成与中国经济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我想这个目标还是不会变的,国际金融中心显然是指资本市场是国际金融中心,是人民币计价的财富管理中心,人民币一定是可自由交易的,中国金融的开发必须通过人民币可自由交易才能完成,否则那个国际化是达不到的。当然我们在这个方面比在任何领域的改革都要慎重。但是20年太长,我总觉得2020年之前我们应该完成这样的改革。我们的资本市场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要成为人民币计价资产全球财富的配置中心,但是现在我们资本市场的现状达不到。所以,最近独角兽公司的回归或者独角兽企业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市,这是个信号。中国现在上市公司的准则是成不了国际金融中心的,按照这个标准上市企业的资产没有成长性。中国选择上市企业的标准是现代工业社会的标准,重资产,重盈利,重历史,重现状,就不重未来。他看财务报表,盈利,资产规模,人员,历史状况怎么样,历史是不是很辉煌的,历史在上市里起到重要作用,单实际上这与上市公司毫无关系,上市公司最重要的是未来的成长性,不管过去,甚至不管今天,你要告诉我未来怎么样,或者要让我判断它未来怎么样,如果今天达到了历史的顶峰,上市那天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以这样的上市公司为主体的资本市场无法成为全球的财富管理中心。所以要改变我们的规则,修改我们的法律,要让那些后工业化时期的企业成为上市公司的主体,这非常重要。所以,独角兽的企业回来很好,但是要注意,很多好东西到我们这儿都要变,独角兽可能变成“有毒”的“毒”,一定要小心,一回归定价也可以高一点,当然别高的离谱。
最后一点,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改革开放至关重要,改革改标准,改准则,修改法律,开放是人民币的开放,市场的开放。所以,这4个问题是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必须理清的问题。我要讲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23:37 | 郑州强化存量房交易结算资金监管 |
23:37 | 洞察半年报新动能 | 近一个月逾400... |
23:37 | A股公司年内发布113份被立案调查相... |
23:37 | 洞察半年报新动能 | 沪电股份:持... |
23:37 | 洞察半年报新动能 | 格力电器上半... |
23:37 | 继峰股份调整部分募投项目 |
23:37 | 同业存单基金热度再起 4只产品募资... |
23:37 | 壮大买方机构力量 价值投资正当时 ... |
23:37 | 证券业上半年服务实体经济直接融资... |
23:37 | 商业银行“二永债”年内发行规模已... |
23:37 | 年内30家上市公司主动更改证券简称... |
23:37 | 低空经济持续升温 多地积极探索多...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