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洁
“未来整个交通链条,包括交通制造、能源供给、超级计算、数字交通,都将纳入到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范畴,以‘双碳’为牵引,将会导致整个交通各要素的迭代升级,到碳达峰乃至碳中和实现的时候,整个交通系统将迎来颠覆性变化。”3月9日,在中国交通报与腾讯联合举办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交通出行绿色发展研讨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先进如此表示。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十四五”期间,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一时间,“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两会委员代表们和社会公众热议的话题。交通运输行业作为排碳大户,既要实现2035战略发展目标,同时要完成减碳重任。时代大考下,交通行业将如何数字化转型?
而本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交通出行绿色发展研讨会”,汇聚政府智库、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界,共同探讨交通出行绿色转型发展的新思路、新机遇。中国交通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蔡玉贺,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先进,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院长李兴华,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腾讯副总裁钟翔平,蔚来董事长李斌,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共同出席会议。
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会行业嘉宾达成共识:“双碳”目标实现,需要政策引领、科技创新支撑,整个交通链条所涉及的能源、制造、技术、人才、企业发展都将进行全面的迭代升级。通过技术创新、跨界融合的力量,将释放新活力,助力交通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高效率的同时,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
“双碳”目标如何落地?
全产业链协同规划是可行路径
据了解,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一直是碳排放大户,数据统计表示,交通行业占全国终端碳排放的15%,过去九年以年均增速5%以上发展,预计到2025年会增加50%。作为能耗和碳排放的三大行业之一,交通行业的低碳发展势在必行而又任重道远。
“节能减碳已成为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目标和具体举措。无论是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或是利用新技术赋能基础设施,还是大力促进交通能源动力清洁化,交通减碳行动正在进一步加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需要政府引导、行业投入,全社会共识,以及各领域积极参与。”蔡玉贺表示。
会上,专家们都认为碳达峰碳中和对交通运输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和挑战不仅是交通本身,更是全产业链条,包括载运工具、运输能耗、能源供给,这些对于交通节能降碳都是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当然机遇也是很明显的,新能源、清洁能源产业,公共交通、共享交通新业态将迎来更好更大的发展机遇。”王先进表示。
对于全产业链条协同,张永伟认为,汽车、交通、能源行业构成了紧密且完整的“碳链条”,三者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约束,各行业的双碳目标和策略的制定必须要实现全方位协同,才能保证每个领域的目标都能落地。汽车是交通的载体,汽车转型的步伐决定了道路交通减碳的程度,交通的目标要和汽车的电动化进程相结合。即使交通的达峰不能提前,也不影响能源或者汽车的达峰时间提前到来,反之如果汽车达峰目标不能提前,则交通肯定无法提前。在这种“双碳”目标推动下,汽车电动化将会加速发展;这个加速发展又将作用于能源行业。
对于交通“双碳”目标的发展路径,李兴华示,面向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做好交通规划是首要环节,重点需要考虑交通布局与国土空间和新型城镇化的关系,交通供给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同时要利用模式创新和新兴技术优化交通结构,做好交通网与能源网和信息网的协同融合,利用优势技术减少冗余,形成“生态—策略—行动—监督”的闭环体系。
面对全新的考验,交通运输行业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交通运输“双碳”行动方案,包括产业政策、用人政策、降碳政策、投入产出成本效益、碳交易,涉及铁路、公路、水运、邮政等各个子行业。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先进表示,“双碳”战略不是一个简单的降碳路径和方案,在背后还要考量科技攻关、科技先行、政策配套等诸多问题。
科技创新占主导
互联网技术加速推进“绿色新基建”
与欧洲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从承诺碳排放到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更短,任务更重,体现了大国担当,但同时这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重量级挑战,是一个重启时代和重构规制的机会,需要经济体系、能源体系、技术体系等全面转型升级,新兴科技产业在其中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张永伟坦言,在节能减排领域,用过去的思维和方式,可能会使得节能减排的战略推动与产业发展产生冲突,因此,他建议应充分发挥先进的智能化技术,让区块链、人工智能、信息通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实现“两碳”目标中得到广泛应用,甚至占据主导地位,并通过市场化驱动、法制化引导的方式来推进。
交通电气化技术,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不断推陈出新,在减碳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李斌分享了一组数据:蔚来自2018年6月交付第一辆新车到现在,用户已经累计行驶16.5亿公里,与同样的里程的汽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减少了10.9万吨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以数字化手段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用户服务,也更有利于全周期的碳排放管理。
钟翔平认为,持续加速的“绿色新基建”正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拉动智慧交通上下游环节的绿色发展,在减排增效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新基建大力发展的城际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网络等方面,通过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在交通建设和运营方案的综合应用,可以提高交通流的运转,减少资源的消耗。
以用户为牵引
打造交通减碳“需求侧生态圈”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交通运输业通过供给侧改革、能源革命和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立体化交通体系,以数字手段连接公交、地铁、单车、网约车、高铁等各种出行方式,倡导公交优先、低碳出行的生活方式,提升人们出行便利性和幸福感。
对此,张永伟表示:“交通的减碳环境下如何形成协同效应,打造一个多方合作的生态圈,关键就是使用侧的政策要到位,供给侧多途径推进。围绕需求侧制定出系统政策和标准法规等,这对生态圈的构建可能起到一个龙头作用,它会成为生态圈的牵引者,甚至是一个主导性力量,用用户侧推动生态圈打造,这一点非常关键。”
钟翔平表示,关于如何做好生态圈,需要整体行动规划,因为会涉及到包括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腾讯一直站在“数字化共建者”的角色在思考,发挥好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包括用户的服务能力、生态连接能力以及开放协同机制。一方面要建好重要的数字基础建设,另一方面,腾讯也正在推进多种生态联动模式,去带动生态伙伴在交通营运、建设、管理、服务等这些环节的有效提升。
在未来的智慧交通体系中,各个交通元素以数字节点连接,构建起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对此,腾讯正在从两方面进行大量实践,一是助力交通行业的电气化转型;二是连接智能交通管控系统,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一体化的出行即服务方案。
“互联网企业,可以发挥好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产品设计和用户服务当中,一方面带动B端的生态伙伴,将环保低碳的行为方式融入数字化转型布局中;另一方面面向C端用户倡导和鼓励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钟翔平表示。
(编辑 孙倩)
23:41 | 洞察半年报新动能|透过5G看见“未... |
23:41 | 牧原股份:推进智能化创新 提升养... |
23:41 | 丸美股份渠道转型成效显著 进一步... |
23:41 | 上半年优质新项目持续落地 旭升集... |
23:41 | 巨一科技:以技术创新支撑产品竞争... |
23:41 | 多家快递公司 8月份业务量、收入均... |
23:41 | 券商完善网络安全事件应对机制 加... |
23:41 | 年内信托公司参与企业ABS发行规模... |
23:41 | 壮大买方机构力量 价值投资正当时|... |
23:41 | A股五大上市险企前8个月保费收入齐... |
23:41 | 公司零距离·新经济 新动能|探寻联... |
23:41 | 上市公司路演新声|直击医药生物行...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