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天气差异也非常大。农民朋友种地都是“看天吃饭”的,若是“冬天麦盖三层被”,那么来年便可以“枕着馒头睡”;若是“雨打清明节”,就有可能“干到夏至节”。不过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办法可以规避天气风险了,大商所和郑商所即将推出“天气衍生品”。
天气衍生品是个统称,并不是具体的某个新品种,温度、风力、降雨等指数都可作为新合约来研究。天气衍生品推出后,意味着相关行业开始从“看天吃饭”向“看天交易”过渡,期货衍生品市场将迈入指数时代。
在国际上,其实早在1996年,美国能源企业就推出了全球首个天气衍生品合约。随后,美国保险业、零售业、农业、建筑业和管理基金等逐渐参与进来。经过几年的发展后,期货交易所开始引入天气指数期货和期权交易。
天气指数期货简称天气期货,与大宗商品期货的交易原理相同。不过,天气期货是一种创新型金融衍生品,采用期货交易形式,以各类天气指数作为交易标的。农业经营主体或其他实体企业,可以根据天气风险对自身生产经营的影响,通过天气期货进行套期保值操作,来规避天气变化带来的生产经营风险。
近年来,全球频现极端气候,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也呈增加趋势,因天气风险造成的国内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总额的70%以上,天气风险已成为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一家期货公司的高管表示,推出天气衍生品,对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我国经济结构中,农业、能源、交通等受天气影响较大,且占GDP比重较高,需要通过天气衍生品降低宏观经济波动的外部因素。二是天气衍生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成为有效的天气风险管理工具,积极发展天气衍生品,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三是天气衍生品参与构建天气灾害的市场化分担机制,能够跟天气指数保险形成互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避险需求。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中国期货市场对天气衍生品的研究工作已开展了十多年。早在2002年,大商所就将农产品市场面临的天气风险作为开发天气期货的最初着眼点,成立了工作组开展相关产品的开发。经过十多年的研发,大商所进一步完善了天气指数期货的合约规则,市场接受程度也大大提高。
气象预报预警承担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职责,期货市场可以发挥天气风险“减震器”和“稳压器”的作用。气象部门和期货交易所各自发挥专业优势,携手研发天气衍生品,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天气避险工具,有利于提升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强相关行业发展的韧性。
(策划 证券日报音视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