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叶飞事件”持续发酵,资本市场各方围绕“市值管理”背后的潜规则展开了探讨。《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来自公募和私募的人士,他们均对爆料者所谓的潜规则予以否定。
北京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经理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募基金公司经营运作过程非常严谨复杂,公司有全面的风险管理流程,各部门之间有效协同、形成制约机制。
在选择投资标的的过程中,公募基金公司投委会需要报着意识清晰、职责明确、流程完善、人员协同,严格做好相关的投资决策态度,且对相关投资标的的决策,是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承担投资研究、投资决策、投资交易过程中的市场风险评估和管理,以及投资合规风险管理、投资操作风险控制等。同时,也有风险管理部门承担投资合规监控、投资组合风险的监测、评估、管理,起到对投资人员的监督作用。、
北京一家私募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合规是私募生存的底线,真正合规私募不仅仅在制度上,还会从成交量、持股集中度等风控措施上,禁止这种行为”。
这意味着,公募和私募参与“伪市值管理”的现象并不是普遍现象,大概率是个案。
《证券日报》记者从相关公募公司处了解到,不少公募公司已启动自查,对持仓集中、仓位较高的产品进行重点检查,对于爆料中所涉及的相关个股也进行了摸排,防止风险发生。
证券日报评论文章认为,作为A股市场规模最大的机构投资者群体,公募基金整体有严格、透明的监管制度保障。但在整体有序发展的同时,也不能排除个体违法违规的可能。就个别公募基金本次被举报参与“控盘”来看,《证券日报》带给市场参与者们三点警示:
首先,虽然近年来在大数据科技监管的帮助下,个体违规行为的运作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但部分违法违规行为更隐蔽。所以这需要监管持续升级进行应对。
其次,公募基金在向“财富管理商”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发展特点和内外部事件触发的“风险暴露”,不断补齐短板,使他律和自律形成联动。
第三,对财富管理行业来说,应建立高门槛执业准入,健全系统化、立体式的约束机制,切实防范道德风险,形成完备的司法救济体系。
多位法律界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虽然关于市值管理的概念众说纷纭,但利用私募基金拉抬股价行为,显然已经不属于市值管理的范畴,而是滑向了操纵股价的深渊。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睿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值管理是一种将企业经营发展、资本市场运作和利益相关方管理这三方面相结合的战略管理模式,从本质上看是有利于市场发展的。而操纵股价是一种恶意操纵证券市场的行为,它利用市场运动的某些规律性,人为控制股价进行获利,是市场严厉打击的违法行为。
证券日报评论文章认为,资管市场的高质量发展诉求,对于财富管理机构适应新趋势、新要求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只有坚持践行价值投资理念、实现“打铁还需自身硬”,才能真正取得投资者信任。所以,在警示中成长,也是公募基金现在和未来的必修课。
(策划 证券日报音视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