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全球私募基金峰会圆桌论坛一:新资管时代下的机遇和挑战

2018-12-28 16:42  来源:证券日报网

QQ截图20181228171429.jpg

    主持人:中国的资本市场其实还是很年轻的,包括中国的基金行业也只是走过了20年的历程,以下我们将会在这里为大家带来两场圆桌对话,邀请各位行业内的资深人士来到台上一起来分享我们的思考和实践。

    那么对于基金行业的未来包括对于中国大资管行业的未来,我们都是在迅速发展过后迎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事情,很难说一个行业能保持多年内的高速增长,这样的增长势头现在出现了一个变化,我想也是我们抓紧机遇,调整自己,包括进行一些非常积极基础性思考过程的一个时期,在高增猛进的时候有可能我们更是低头赶路,至于我们的周围未来会面临怎样的环境思考得少一些。

    今天第一场圆桌对话主题是新资管时代下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会邀请各位行业内的同仁进行讨论。圆桌二的主题是未来长线投资如何找到赢策略,我们需要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

    邀请第一个环节的嘉宾,他们分别是:

    建设银行资管对公客户团队负责人曹勐

    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创新业务部业务董事闫立罡

    兴业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顾卫平

    …

    再一次欢迎各位来宾来到台上,第一轮还是做一个自我介绍,因为都来自银行、信托、保险等等,介绍一下自己姓氏名谁,我们和私募行业即将发生怎样的联系。

    曹勐:我是来自建行总行的曹勐,入行十年一直从事基金业务,因为资管新规在主体之内很难和私募发生联系,我的工作也发生了调整。

    闫立罡:非常高兴有机会能参加这个论坛,我是来自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闫立罡,所在的部门是创新业务部,这个部门主要做的是PE投资,或者上市公司投资,以及一些非标投资,今天论坛讨论的私募基金也是在我们的部门。刚才也提到了资金特点能力的呈现,相对来说是稳健的,所以我们对于选择相对来说是会更早去考虑,一会儿会分享一些这方面的想法和观点。

    顾卫平:我是兴业银行资产管理部,很高兴参加这样一个会议,因为商业银行跟整个的资本市场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关系,但是还是比较远。在中国做银行太难。

    主持人:银行不多吗,有上千家吗。

    顾卫平:衍生出来的我们的货币产品太少,我们在座的很多的基金尤其是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经济转型培育过程中,在形成天使资本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我觉得私募是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作为兴业银行来说也是十分注重和私募的合作,当然有两类,一类是私募作为优秀的管理,为我们资产配置投资服务,因为大家都知道术业有专攻私募能在细分市场,这是他们的特色。我说私募要有特色,我觉得还是要做得专业。我们选择的合作伙伴不在于他们大,而在于他们在策略上要跟一些大的基金公司有一种参与化的定位。另外一个银行跟私募很重要的一块合作在私募股权上的。大家都知道行业银行企业客户的群体也是很老化的,希望我们跟私募股权合作中拥抱新经济,改善自身群体这样的一个结构。

    主持人:谢谢顾总,看来银行体系对和私募基金合作前景很广阔的,下面边总。

    边涛:我们发展区域广一点,今天主要的话题是从信托角度,简单谈一下。

    王和俊:我是来自云南信托的王和俊,我相信云南信托在座的各位也不会陌生,是历史悠久的投资商,在债券业务上我们开展的比较多,跟今天的主题有关。

    主持人:今天先从大资管行业所面临的布局谈起,因为我们大资管行业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有几年两位数增长,去年开始我们明显发现发生了变化,今年更多和原来不一样的情况正在越来越多出现,这种情况下大家是如何看待这种变化的?从资管行当来说,特别是大家银行、保险、信托有所不同,应当如何去面临这种变化?这样的调整有可能会经过多长的时间,还有可能回到过去吗,还是未来会迎来怎样的发展节奏和状况,请各位跟我们共同分享一下。

    曹勐:我先抛个砖,正好2008年加入建行,从次贷危机感到金融债,我的理解就是资管分两种,一个是资产管理,另外一个叫中国资产管理,应该是两类。资产管理核心是代客理财,这是资产管理的核心的要点。中国资产管理又赋予了金融创新和金融稳定平衡点很重要的一个角色,我觉得这是中国资产管理这样的一个特点。可以这么说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资产管理的发展基本上跟经济周期是十分吻合的,因为过去的十年中国整个经历快速的增长,能保持7%左右的GDP的增速,其实资管行业是顺应了这个发展,如果你发现做私募股权投资收益远远不会高于做其他的投资。今年的资管新规给了我们行业重新梳理的机会,我们觉得要正视我们中国的资产管理和国外的资产管理有三个最大的区别。

    第一个资金短,欧美国家人家管理的都是老钱、长钱,中国都是快钱,都是比较年轻的钱,这是一个资金端的不同。资产端欧美国家是以消费类为主,中国还是投资拉动,在投资拉动经营效益很难判断,这个东西很难有一个量化的东西。另外在监管、企业博弈间的过程,我们属于在中央政府领导下,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没有相关之间特别多的博弈,所以我觉得这三个鸿沟很难指望着一个资管新规就能完全跨过去。所以可能未来的十年是我们逐步在迎合在跟国外三个差异内找到中国资管新规的发展。

    闫立罡:我想讲咱们这个题目是大资管,大资管的这个概念首先要理清一下,其实这个检索一下,真正的大资管概念集中出现应该是在去年央行发展经济报告之后出现的。应该是资管新规出现之后就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尽管有去资金池一系列的对象,但核心的转过头我们资管行业应该怎样转型怎样定位,很核心的一点。差异化包括几个方面,一方面资金属性,是长钱还是短钱,刚才也提到了。从保险的角度来看,保险的钱肯定是长钱,长钱和短钱的区别在哪里,定位本身擅长的点在哪里,这是我们差异化的几个方面。保险这方面我也准备了一组数据,刚才讲到了2018年截至10月份的保险数据,我准备了去年全年的,去年全年保险资金运动余额大概是10万亿元,其中80%是委托给保险自然管理公司管理,这里面除了债券除了基金还有股权以外大约40%是在其他类,里面包括了投资计划,包括PE,包括长期股权投资,这几类其实在我们这边可能都归到大类投资范围里。我们可以看到它逐年比例是有一定的提高的,另外一个为什么这个比例会逐年提高,其实我们看美国这样的一个历史,它逐年在增加,主要我们分析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定类收益是比较高。第二个可以有效规避波动,第三个就是跟海外周期性相匹配,比较长。

    我记得有一个BCG研究报告,也比较了一下,PE投资长期来看会产生更好的回报,它的回报从长期来看比债券更高,同时从降低波动角度考虑,不动产又是很重要的一环。研究美国前35年的不动产走势来看,抗周期或者穿越周期的能力更强一些。长久性来看,保险资金长久性一般都是更快。更多的资管定位也好,转型也好,要沿着资金的属性,资金的差异化,从这个角度去做一些定位。

    主持人:中国人口现在在面临非常严重的老龄化,你觉得保险以后投资的方向,或者你更期待会有什么样的领域,什么样的产品供保险进行选择,现在体制政策上有没有什么不顺不舒服的地方?

    闫立罡:这个问题非常好,其实我们这个问题我们也在研究也在考虑,首先保险资金刚才提到第一个特点就是长期性,第二个特点就是对安全性的要求应该是市场上最高的,就是风险降稳程度更高。我们喜欢的产品或者投资的方向是稳定或者成熟的一系列的资产。再拿刚才不动产的类别打比方,可能有一些机构更多喜欢去做一些开发的不动产,因为你从开发阶段进去可能把前端吃掉,后端吃掉,收益率更高一些,但是保险机构更偏向后端现金流的资产,尽管拿不到很高的收益,但是有回报,因为保险每年有一些偿付率,需要我们投资端产品端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现在可能更多要考虑一点IFII/IF99的变化,对整个投资会有更大的转变,我们现在也在研究怎样应对这个,细节就不在这儿展开讲了。

    主持人:顾总作为银行的老运动员如何看待我们的未来?

    顾卫平:我觉得对未来的资管这个路怎样走,现在有一个新资管,我们银行理财在资管里面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整个的过程,现在实际上还是褒贬不一,说法不一,但是我觉得中国的资产管理高速的增长是有它的必然性的。当然它隐藏了一些问题,包括风险问题。首先我们的资产管理才经历十多年的时间,国外实际上从上世纪的70年代、80年代开始市场化,逐渐的形成市场发展。另外我们很多的资产管理是从影子的模式,因为这几年我们自从加入巴塞协议以后,其实商业银行表内的扩张受到了资本的约束。最近大家都看到了最近监管部门批准整个银行发现永续债。银行的资本金一个是内分性,肯定是不够的,通过二级市场推动配股以后现在行情不好。其他的二级市场也会用完,现在提出了永续债,说明我们现在按照以前资本压力是很大的,什么原因,说明我们的社会融资对商业银行的融资难。我们的金融结构以间接融资实际上已经不适应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协同需求了,这几年的高速增长除了一方面把大量的资产放到国外去,另一方面也确实包含了居民财富的增长。本质上你的资产管理规模的增长,是居民社会财富增长有关的,欧美增长了2%、3%,他们认为亚太地区新生市场像中国的需求是很高的。所以我觉得资本包括我们的拉资本,或者是这样的一种不规范的资本,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转型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确实随着资管新规出来以后,包括银行我们所有的资本都在考虑怎样转型。我觉得这个转型作为资管你的初心就是要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很显然目前的银行理财这几年的发展能力还是不够的。我经常跟国外的一些资管机构请教,比如说美国的一家新的资产管理机构,它有1.8万亿的资本,流动性足够了,大概接近5千亿,权益5千多亿,多资产2千多亿,另类也有1300亿美金,确实它多层次的。我问它这个另类搞什么东西,这个另类它跟我说一房地产,它是纽约最大的地主之一,很多的一些写字楼、五星级酒店都是他们拥有的一些资管。还有比如说基础设施,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可能是PPP,收益率比较稳定。如果按照国外比较成熟的资产管理机构,他们投资的一些领域,他们的一些产品很显然我们的银行理财在资管行业里面还是刚刚起步的。因为大部分我们的银行理财都是刚需,慢慢转型,这个也是慢慢的引导。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银行理财确实要做的事情是比较多的,包括我们的自己的投资,能力的建设问题。我看了一下按照现在理财子公司的管理办法,无非是加了一个,可以投资股票,我想银行理财可以投资股票,无论是公募基金,我们在座大家都是喜欢的,可以投资股票我们就有更多的合作的机会。另外把把一部分的活水引流到资本市场,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当然大家很关心银行理财,从大类资产配置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大家刚才讲了这样的波动跟我们目前不太一样。我觉得从多资产的配置,丰富大类资产的配置,我们也希望把一部分银行理财的客户引流到资本市场里去,但是我们希望我们的资本市场能尽量财富管理资金进入这个市场,当然它满足了我们企业融资的需求,人家是来投资,人家是需要财富效应。我觉得我们这几年确实这个市场,我们说资本市场现在是“冬天”,这个“冬天”太冷了,而且这个“冬天”太长了。所以我觉得这里面确实你要把这部分的资金引进来,我们市场的生态要做好。另外银行理财,大家都知道银行过去是非标,现在我们在市场上无论是公募私募优秀的管理人提供了很多的合作机会,也希望我们提供更多的和商业银行理财做资产配置的工具类的产品,比如说我们的工具理财太少了。我们目前的工具是和银行体量比较大的机构所配置的,只做工具的产品现在还是少了一点。要丰富配置,要引流,是大家的愿望,但是这块还是需要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主持人:谢谢顾总,顾总对未来还是抱很大的期望,感觉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没做,该经历的还没经历了,这个也是我们压努力的方向。边总?

    边涛:做一下梳理,资产管理三个主要的能力,一个是资产的获取能力,这里面包含着产品的设置。第一个是分销能力,第二个是服务能力。从国际上来看资产管理可以分四大经典模式,包括最早去年进入中国的福达(音)、必来得(音)等等可以归为全能型的必来得主要是对冲基金还有指数基金,所以银行过去以银行为管理核心的管理里面,以固定收益为主,权益类和另类投资实际上相对来说比较少的,必来得在指数性基金还有对冲。福达也是全球非常大的全能型的机构,它是美国最大的养老提供。第二种经典模式就是精品管理型,比较典型的就是麦格里(音),它主要的方向是固定收益和另类,这个占了它大部分上的,它主要的客户也是基金客户。第三类就是财富管理型的资产管理客户,典型代表是美银(音)

    第四类就是专家型,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北美银行(音)这四类是国际上比较明显的资产管理模式。对标国内要找差一点,哪些是需要我合作的,比说如指数型基金、对冲基金,刚才顾总说的就是合作共赢,中国的资金端还是偏短期,长期基金偏少,这个是合作共赢的概念。

    第二个从信托的角度谈谈,信托现在资管新规出来之后,主要是回归信托的本元,第二就是服务实体经济,第三就是打造专业的服务能力。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探索,第一个探索是信托从去年开始在消费信托这方面是蓬勃兴起,源于什么呢,一个日本的专家学者写过一本非常好的书《第四消费时代》,中国恰恰处于第三消费时代相第四消费时代过渡期,第三消费追求品牌强调个性,第四消费时代是追求共享。第二类信托的磨合是在供应链金融,更多是在生活制造业、物流业等等深度的合作,制造业里面也有两个很形象的曲线,一个是史正龙(音)的微笑曲线,一个是日本的五脏曲线(音)。实际上就是通过产业链整合,把微笑曲线和五脏曲线打通。

    第三类就是养老业务,因为我个人也非常的关注养老业务,因为养老是中国因为人口的问题,信托行业也从去年开始介入到养老行业,发挥信托跨实业和金融两个优势,信托除了其他的传统资产管理优势,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跨实业,刚才说了消费也罢、养老也罢,都是跨界。怎么跨界,跟大型的养老机构、保险机构共同合作,让信托作为一个真正的管理人,培养它的资产管理团队,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

    再一个就是家族信托,家族信托典型对标的就是北美信托银行,像家族信托家族财富规划,等等这一系列是北美信托行业的优势。信托行业从前年以来一直在极大推进家族信托业务。很多的信托专门成立了家族信托事业部,为大型的机构,涉及到代际传承问题,人口红利的问题,最核心的还是有一个代际传承。资产长周期的分配,过去的是长期的,未来是短期的,既管实物的管理,又管跟个人相关的资产关系,所以信托在家族信托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摸索,这几块可能是信托回归本元,找到自己的专业化的能力,在积极的探索。就先说这些。

    主持人:其实我们大资管行当每一个细分类别都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

    王和俊:刚才边总已经说了我们行业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在我这儿换一句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其实在新的环境下大家转型都不容易,信托也不容易,从我们的观察来看,整个信托资金规模在放缓甚至在负增长,我们的收入和利润在个位数增长甚至是负增长,当然这一方面可以说是我们在坚决执行这样一个去杠杆的政策,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确实到了一个非常需要转型的关口。那么在这种环境下,因为我们是做研究的,我们也在分析我们行业内都是怎样的一个思路,从总体上来说我们当然要符合大的环境,也要服务实体经济,也要增强主动管理能力,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好的条件,你要把金融要把科技的力量加进去,你要做金融科技或者科技金融,这是一个普遍共性。在这样一个共性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观察到我们整个大资产范畴内大家的动向,第一类会坚持原有的资产监管的深耕,比如说做写字楼、物流地产等等,这块配合市场专业化逐渐打开,越来越顺畅。另外还有一类我们会做铺会金融业务,或者小微金融业务,还有一类是消费金融业务,刚才边总也说。这类业务我们也是抓住了金融供给不足,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点在服务我们传统金融服务不到的地方。第三类大家还坚持在我们证券业务的板块里面,试图去打通一些新的路径,从原来我们只提供一些基础的服务,或者提供工具以外,我们会向两端延伸,向前我们会做夹层,向后会做并购等等,也是希望能进入到一些新兴商业、新的动能新的产业服务实体经济,来适应我们证券业务的一些变化。当然我们行业内也一直在寻求一些主动等等,还有一些私募股权会有一些重点的方向,比如说金融科技的投资等等都会有。所以在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家按照既定的环境都寻找一些差异化的路径,我相信未来转型是很多样的,而不是一个不成不变的模式,关键是各自的机构要找到自身的定位。因为信托经常说要回归本元,那么本元刚才边总说了就是家族信托、慈善信托这些业务,但是这些业务大家都知道是一时半会可能起不到相应的支撑作用。其他的业务要深耕,使它有一个顺畅的转变。

    主持人:谢谢王总,我发现大家都在寻找变化,市场在变,环境在变,恐怕对这个世界来说变是唯一不变的主题。刚才各位嘉宾也都提到了资管新规,4月份资管新规出来,7月份有了细则,对大家的影响都非常大,回归本元是我们谈得最多的。原来资管行业点大忽悠吃饭的感觉,只要挣钱就不在乎特色,一般跟别人介绍我年化是多少,这是我最大的特色,对它背后的逻辑法律大家不太关心。现在也正在发生变化,很多人把关注的点从年化率上面转到更深的层面。这样情况下我们资管新规下,我们能不能结合客户的需求发挥自身的特色,能把我们行业共融共生的生态链打造起来。各位是怎样看待的,我们正在互换增长的一个发展的路径?

    曹勐:资管新规机构合作的问题,还是看大环境的变化,十年前的时候我们在涉足资管行业的时候,现在经过十年的发展资管行业完成了一半,其中企业债差不多20亿,很好的信贷用搬到了信贷市场。

    主持人:这块地种得不错。

    曹勐:大家另外一块地也种得不错,就是股权市场,我们股权市场占整个资本市场的比例,有各种各样的数据,大约是40万亿,整个的信贷规模120亿,资管规模60万亿,有多少数目多少债,是大家现在讨论的事情。就银行理财来说不到30万亿量级望股权走也就是2万亿多一点,真正跟股票合作的非常低于现在核心的点我认为就是要把股权类融资规模做大一点,我们现在讨论大家怎样合作的时候,要先明白一个事情,就是下一步中国信托要做的点在哪儿。基于这个我认为各个机构之间,银行、保险、信托还有券商、公募基金都有各自的优势,银行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的优势有实体网点,有很好的信誉,有广大的客户资源,有相对比较完善的IP系统。但是银行直接做股票融资这块不是特别的靠谱,经过过去十年间各种各样银行的尝试,刚才顾总也讲了银行可以退到股票中了,包括很多人也说以前是银行的子公司可以去支持股票市场了。我的建议是银行要发挥自己的优势,规避自己的劣势不要直接尝试做故股权融资,因为这个跟私募基金比是没有优势的,用我们自己的网点,用我们自己的客户,我们只要能做好管理GP的能力就好了,这是我们银行的优势,跟真正具有有关能力的机构合作,有可能是保险下面的机构,有可能是证券公司,通过我们的制度体系把跟多的铺会基金,真正引入到具有能力的机构里去,这个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

    主持人:风险敞口不要留给自己。

    闫立罡:因为资管新规是统一监管的思路,统一监管相当于把以前各个产品的墙都打破了,未来各个产品会逐渐打破,未来各个产品在自己原来监管规则下去吃监管制度红利的感觉越来越难吃到了,无疑会增加监管竞争。在监管下如何竞争又合作,是大家探讨的事。这个东西之前大家都在自己的产品里面,自己耕自己的田可能不会考虑,现在打破了这个墙之后可能大家更多要考虑。有几个点,第一个还是资金的差异,长钱和短钱,因为现在我们做一些非标的产品通常是3年期5年期,我们定一个收益大家去抢,或者去竞标,未来有可能一种思路,我们可以把长钱短钱拆开,可能需要的钱有长期、短期的,把3年期、5年七拆成2年期7年期,这样可能长钱短钱不同的机构竞争又合作的一种方式。

    再比如像信托,刚才介绍了,信托在《信托法》下最好扩展的方式,因此信托有它天然的优势,信托的发展怎样和保险基金结合,可能可以做一些定制化的设计,可能这样的话有针对性的和信托保险机构有积极的合作。

    第三个之前有嘉宾也提到过现在市场上都在做纾困产业,中国保险业务应该是第一个做的纾困产品,对于这样的客户,所谓的纾困一家是很难纾得了开企业的困的,所以现在我们也在和证券融资融资端一块先去找方案一块合作,这块能取长补短,能在真正纾困的同时保证资金的安全,获取收益。纾困的同时我们还是要保证资金的收益,这样的话各个机构发挥各自的优势,把自己的钱的长处发挥出来,这个可能我认为是这几个点,抛砖引玉。

    主持人:顾总合作怎么看?

    顾卫平:资管新规以后,实际上对资产管理的机构间的合作也是指明了方向,包括在座很多是属于私募,实际上在资管新规里面,包括银行理财管理办法里面也是鼓励跟私募基金合作的。它的观点很简单,大家各取所长,银行监管能力是很强,我觉得合作的空间一定是很大的。这里面既然咬合作,你有什么我要什么,你要跟得上。首先我们各类监管机构之间要多一些交流,有一些在交流上面大家不仅是对市场的看法,各种各样的策略都提供一些,至少可以给银行理财提供一些工具、策略,我认为这个是很重要的。刚才我们建行的也说了,比如说包括现在国家正在试点的第三养老支柱,这里面实际上也是明确提出了,我想今后在第三养老支柱里面理财也是一种重要的力量,也会发现一些养老目标、养老性的产品,可以满足需求。这里面我觉得合作空间还是很大的。

    主持人:简短一些,因为主办方提醒我时间差不多快到了,边总。

    边涛:我简短说一下,信托基本上一个是在把自己盘子里的菜炒得更多一些,过去主要是靠刚性兑付,还有一个它的收益比银行理财收益高,实际上是靠价格吸引的,现在在盘子里面要炒更多的菜,信托跟很多的私募基金机构其实都开始进行了深刻的合作。特别是年会期间说的中国比较标志性的私募基金来源其实最早也是跟信托合作,一下子从阳光私募做大。信托一方面是把盘子里的菜炒得更多,第二个如果不能把菜炒得更多就要把菜炒得更精细一些,比如说房地产,房地产不仅是开发贷的概念,更多是城市更新的概念,诚心更新相当于要在一个资产里面赋予更大的价值,包括一些标的会涉及到医疗、保险等等融合在一起。所以信托在跨实业这方面是其他机构不具备的,这恰恰是信托可以灵活的,也就是信托可以做很多的创新,这个点是它的灵活所在。

    另外一个信托的破产隔离,这方面越来越发挥它的优势。比如说资产证券化,也发布了完全以它为核心的资产证券化。

    主持人:继续发挥信托的独特的优势,王总。

    王和俊:我觉得合作就是要达成交易,达成交易你就要考虑相关利益者的结构,目前情况下资管新规大家拉平了,大家各种的监管政策是一致的,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找到新的价值点。刚才闫总说我们信托可以定制化,能定制化什么样的东西,这个是我们行业需要回答的问题。一个又一个价值点出来,是不是对某一个行业有独特的理解,比如说房地产行业,我相信养老估计是保险公司的偏好。另外你的运营能力是否足够强,这个也是可以为合作方或者你的客户带来价值的。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你的价值点在哪里。

    主持人:最后一轮其实有的嘉宾已经涉及到了,不妨再总结一下,把维度再降低,再精准一些,因为现场我们私募行业同仁比较多,我们各自监管行业金融机构对私募有怎样的期待,你们期待怎样的产品、什么的合作模式,甚至于你们愿意与私募愿意采取怎样的互动模式?

    曹勐:因为一直在思考基金与监管的关系,私募基金是专业化细分领域的产品,现在整个私募基金是12万亿,真正专业化也是很大,6万亿。咱们畅想未来2028年希望在私募基金的比例要更高一些,大家说做到什么,首先证明你能给客户带来比较高的稳定的收益,同时开放你整个的这套风控系统,让别人能看清你取得的收益是靠你的风控,你要是能做好这点我相信会通过资管新规这个大的平台会源源不断把好的长线的基金给到你。

    闫立罡:投私募基金的股权基金跟跟投,其实对投资方的领投能力有很大的要求,现在资金方的投资首先投资的策略化,策略产品化,这是一个趋势,私募基金怎样去设计他们的产品,去满足资金分的所谓的产品化的要求,这是未来一个比较重要的发展的方向。

    顾卫平:我如果要选私募基金的话,四个字,一个是种类,第二要有风格,第三要专业。

    主持人:风格怎么讲?

    顾卫平:要有独特的风格。

    主持人:与众不同?

    顾卫平:我认为私募还是应该在细分里面走自己独特的路。

    主持人:边总。

    边涛:跟信托合作我觉得很多,还是专业能力是排在第一位的,专业的管理能力,其实信托是借合作共赢去把自己给提升起来。

    主持人:谢谢您,王总。

    王和俊:我们一样,第一个还是要强调,第二个我们有点不一样,我们喜欢科技金融的东西。

  • 相关资讯
九游会·J9 - 中国官方网站 | 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