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雨萌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延续着2018年以来的热潮。《证券日报》记者根据同花顺统计得知,今年以来截至6月25日,共有46家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而去年全年赴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数量共87家。如果再将时间轴往前推一年,内地企业赴港IPO的数量仅有50家。
川财证券研究所金融产品团队负责人杨欧雯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港股市场实行“同股不同权”新政,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得以进一步延展,这是内地企业扎堆赴H股IPO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在赴港上市的内地企业中,有一些新兴产业企业的身影。而新兴产业企业往往具有高投入、长周期及盈利不确定等特点。受A股市场上市门槛相对较高、叠加我国金融去杠杆工作的推进,新兴产业企业的融资渠道再次收窄,所以对这类企业而言,赴港上市的吸引力更大。
但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近期科创板的正式开板与试点注册制的落地,科创板在发行制度方面的突破与包容性,足以让原先不符合A股IPO标准的公司在境内上市。比如科创板允许红筹和VIE架构企业上市,允许未盈利企业和同股不同权的企业上市。
杨欧雯认为,在当前的贸易环境下,“半导体自主可控”、“芯片国产替代”及医药自主研发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被进一步凸显,而科创板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将为国内企业提供更加适宜生存的土壤。预计未来一些高成长性的科技创新企业可能倾向在科创板上市。
再从具体的上市机制来看,从科创板的上市规则中可以看到境外成熟资本市场的影子。与此同时,科创板针对上市企业的盈利要求还制定了5套不同的上市标准。
“这5套标准降低了新兴产业企业在A股的上市门槛,解决了A股和新兴产业之间的主要矛盾,拓宽了其融资渠道,从而提高了科创板对我国新兴产业企业的吸引力。”杨欧雯预计,这会在某种程度上分流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数量及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