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向杲
12.98%!这是银保监会6月25日披露的5月末险资最新的“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配置占比。险资投资的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通常被业内“翻译”为“权益投资”。这一数字令人为之喜忧参半,喜的是月度“占比”略有提升,忧的是环比提升只有0.07个百分点,占比提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另一组数据同样令人高兴不起来。去年险资对股票的投资收益率为10.87%,对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收益率为12.19%。今年一季度险资对股票的投资收益率为3.73%,对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收益率为3.26%。这个收益率与公募基金公司动辄百分之几十的投资收益率相去甚远,更不用说与那些投资收益率超100%的明星基金经理相比了。
目前,险资的配置格局仍以“固收为主权益为辅”。不过,近年来随着利率中枢下行,固收类投资贡献走“下坡路”,而权益投资占比理应担当重任。权益投资这个“少数而关键”的投资,其中“关键”仍现疲态。
毫无疑问,“权益投资”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保险公司投资端、负债端均存在重要意义,加大权益投资、提高权益投资收益率显得尤为紧迫。
今年保险行业相对低迷,通过权益投资提升投资收益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比以往更为强烈。前5月,保费市场份额占比过半的五大上市险企保费同比增速已趋于零,这在近几年极为罕见。
因此,提高权益投资比例和收益率,是险资不得不迈过的一道槛。
鼓励险资加大权益投资比,监管层的态度是明确的,相关政策也是为扩大权益投资一路松绑。权益投资上限已由之前的20%一路升至目前的最高45%,此外,监管还放开了财务性股权投资的行业限制,鼓励险资扩大权益投资。但是险资权益投资比例并没有多大改观,徘徊在12%左右。
不难推断,近年来,险企权益投资的“额度”远没有用完。其中原因并不复杂。“最核心的原因是权益投资要求有极强的投资能力”,有险企老总对此直言不讳。
投资能力的提升非短期工程。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解决权益投资“卡脖子”问题的关键在哪。笔者认为,“卡脖子”的核心是态度,近年来,险企投资过度“求稳”,谨慎并不为过,但同时也因此束缚住了手脚,错过了投资机会。发现问题,对症下药是必要的。从另一个方面看,市场呼唤壮大机构投资者,作为规模已超22万亿元的险资,责无旁贷。
其次是尽快补足研究能力,力争短期见效。近年来,高端白酒、生物医药、新能源、医美等多个“盛产牛股”的炙手可热赛道,险资对此似乎并不感冒,目前险资持仓主要集中于银行、地产、公用事业等传统产业。
第三是虚心向优秀的“同行”学习。从资产管理来看,公募基金是险资的同行,选取国内外优秀的“标的”,通过与优秀公募基金公司的“比对”,找到差距,锚定努力方向,不失为一种简单而长期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