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不搞“大水漫灌”。这为今后一段时间的金融宏观调控指明了方向,也在相当程度上打消了市场对货币政策取向的疑虑。笔者认为,随着政策操作恢复常态化,流动性管理更加注重适度,强调不搞“大水漫灌”,既保障合理流动性需求,又避免形成供给过剩和淤积,意味着调控手法需要有精湛的调控艺术。
金融宏观调控是以央行或货币当局为主体,以货币政策为核心,借助于各种金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或信用量,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促进金融与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机制与过程。它是由机制各要素的内在联动关系所决定的,是在一定市场环境下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一种市场机制过程。
金融宏观调控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最终实施的效果取决于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搭配是否精准得力、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否有效疏通以及减弱货币政策可能存在的时滞效应。这其中,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以及时机的把握尤为重要。
由于金融宏观调控的根本出发点是实施逆周期操作,因此趋势是需要真正关注的问题,这就涉及相应的政策工具搭配。我们知道,央行调控工具箱里的工具很多,总体可分为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从实际操作功效看,存款准备金和央行票据等数量型工具的高度灵活性是管理扰动的最佳手段。价格型工具是针对经济运行趋势的主要调控手段。从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来看,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调控手段具有“大水漫灌”的特征,对于多样化融资渠道的调控精准程度略显不足,而利率等价格手段可以直接作用到任何一种融资工具上,因此价格调控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此外,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还需要掌控好调控的力度,犹如医生给病人治病,小病吃猛药或者大病吃小药都会产生不利的甚至不堪设想的后果。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挑战,金融宏观调控仍坚持不搞“大水漫灌”,这不光需要坚定的勇气和魄力,也需要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央行根据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阶段性特点,坚持以总量政策适度、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支持实体经济为原则应对高度不确定的形势,支持经济增长向潜在增速回归,为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必须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宏观调控上强调要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为适应新形势要求,金融宏观调控也要进行跨周期设计和调节。首先,严格按照央行召开的2020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要求,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切实抓好已出台稳企业保就业各项政策落实见效;守住底线,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坚定不移推动金融业稳妥有序开放;不断深化金融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继续做好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务工作。而且,把“跨周期”和“逆周期”两种调节方式充分结合起来,在兼顾解决短期经济周期性问题的同时,侧重于积极应对中长期的结构性和趋势性变化,不断强化前瞻性、全局性和整体性布局,并加强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促进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为“十四五”金融发展开好局,为跨周期调节打好基础。
其次,重新强调“适度”,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与疫情初期有所不同,此前监管部门反复强调,在资金面充裕背景下,市场乱象极易反弹回潮,不利于金融防风险。央行在平衡稳增长、防风险等多重目标后,逐渐向市场发出“适度”的信号,根据我国经济、物价的实际情况以及国际形势相机抉择,使资金平稳有序地投向实体经济。
再次,进一步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全力支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另外,还要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于8月底基本完成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工作,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用改革的办法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发挥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规范存款利率定价行为,维护公平定价秩序,督促金融机构严格落实明示贷款年化利率的要求,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银行业研究与诊断中心主任)
23:41 | 洞察半年报新动能|透过5G看见“未... |
23:41 | 牧原股份:推进智能化创新 提升养... |
23:41 | 丸美股份渠道转型成效显著 进一步... |
23:41 | 上半年优质新项目持续落地 旭升集... |
23:41 | 巨一科技:以技术创新支撑产品竞争... |
23:41 | 多家快递公司 8月份业务量、收入均... |
23:41 | 券商完善网络安全事件应对机制 加... |
23:41 | 年内信托公司参与企业ABS发行规模... |
23:41 | 壮大买方机构力量 价值投资正当时|... |
23:41 | A股五大上市险企前8个月保费收入齐... |
23:41 | 公司零距离·新经济 新动能|探寻联... |
23:41 | 上市公司路演新声|直击医药生物行...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