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晓岩 北京报道
贝因美还是没能力挽狂澜,亏损面还在扩大。
1月21日,贝因美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突然对外发布公告称,贝因美公司于2017年10月30日在巨潮资讯网上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报告正文》、《2017年第三季度报告全文》中预计,2017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3.5亿-5亿元。而此次修正后,预计业绩归属于上市公司亏损8亿-10亿元。数据显示,贝因美2016年同期亏损为7.8亿元。
不过,因为是估计业绩,贝因美有四名董事在公告中称不保证公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
与此同时,在公告发出的当天,业内有消息称,贝因美的第二大股东恒天然要全资收购贝因美。
对于此次业绩预测数据重新调整,贝因美解释称有四大原因导致,第一,自2017年8月3日首批公布行业“史上最严”的婴幼儿奶粉配方注册制89个注册配方,到2018年1月19日第38批注册信息的公布,已有国内外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的1040个配方完成了配方注册,其中贝因美凭借6家工厂拿下51个配方注册名额。
贝因美董事会认为,随着配方注册制落定以及2018年起正式实施,但其“洗牌”效果未如预期般强烈,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导致行业普遍竞相杀价甩货,整体销售未达预期,导致当期销售收入未达预期,同时市场投入费用门槛提高,严重影响利润实现。
同时,贝因美提到的第二点业绩亏损原因是根据贝因美子公司和DarnumDairyProducts(UJV,非公司型合资架构))共同签署的《产品购买协议》规定,公司预期对其采购订单不足,预计执行该协议变为亏损合同,满足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减少了公司利润。以及因市场竞争激烈效期较短的产品买赠及消费者促销受限,产品到期报废致使存货核销较原预期增加。和应收账款回款未达预期,较预测的坏账准备增加而减少公司利润四项原因。
据悉,贝因美公司2016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8,066.54万元,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十三章“风险警示”第二节“退市风险警示”的有关规定,若2017年度公司继续亏损,公司2017年度报告披露后,公司股票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
连续亏损,也让贝因美的大股东坐不住了。有消息称,入股贝因美3年的新西兰乳业巨头最近的野心越来越大,正再谋求控股贝因美。
对此,恒天然相关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中国是恒天然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恒天然不对关于收购的揣测做评论。
其实,恒天然和贝因美的联姻后日子也没好过。
2014年8月8日,深交所上市公司贝因美晚间公告称,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决定,由下属全资子公司以要约方式收购贝因美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不高于20450.4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0%。本次要约收购所需最高资金总额为368107.2万元。
恒天然首席执行官史必根思曾表示,通过和贝因美合作,将能巩固公司婴幼儿配方奶粉在中国的市场,并让中国和恒天然及其他国家高质量的原料进行联结。
事实上,自从肉毒杆菌污染事件后,恒天然在华一直动作频频,上个月才刚和雅培宣布要在中国共建牧场。恒天然集团全球原料业务董事总经理魏柯文说,整个乳品市场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心,都在向中国转移。
资料显示,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是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加工企业和出口商,每年加工的牛奶达到220亿升。恒天然曾于2005年注资中国三鹿奶粉8.64亿元获得其43%股份,最近则因为肉毒杆菌事件备受舆论关注。而总部位于杭州的贝因美,目前在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位居前三。
根据当时公告显示,本次要约收购完成后,恒天然集团持有贝因美股份不超过20%,且不会在贝因美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机构中作出其他形成控制或重大影响的特殊安排。因此,贝因美的控股股东仍为贝因美集团。
如今,如果恒天然真的计划全资收购贝因美,即“食言”了。另外,网上有一则未被证实的消息显示,1月22日,恒天然发布声明:对贝因美的公告和公司的持续表现非常失望……我们正在寻求有关预测降级的更多信息,也会考虑即将到来的中期财务业绩对公司的投资影响。
在贝因美处于极其困难期,突然爆出这样的情况,恒天然的想法令人匪夷所思。对于贝因美事件的后续进展,本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00:05 | 名酒效应逐渐凸显 古井贡酒全国化... |
00:05 | 中国家电出口连续18个月同比正增长... |
00:05 | 走进奥迪威:探寻国产传感器企业突... |
00:05 | 德赛西威定增扩产 全力加码智能驾... |
00:05 | 固态电池产业化提速 多家产业链公... |
00:05 | 顺丰控股不断提升经营韧性 同步做... |
00:05 | 长江电力业绩与股价齐升 进一步扩... |
00:05 | “两船”重组预案出炉 交易金额超... |
00:05 | 九州通大力推进“三新两化”战略 ... |
00:05 | 直击沪市半导体行业集体路演:需求... |
00:05 | 职业道德应成为券商用人“硬指标” |
00:05 | 最新社融数据释放了哪些积极信号?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