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李树超
首批新三板基金的成立和运作,开始于新三板精选层起步之年。随着新三板精选层政策逐步完善,投资者逐步认识和认可这个市场。从市场表现看,无论是挂牌企业的家数、质地,还是市场的整体流动性,精选层很好地体现了新三板和主板、创业板、科创板之间的交易场所的各项特征。
然而,由于受限于流动性等原因,首批基金并没有大比例投向新三板精选层市场。有公募科技基金经理认为,流动性仍是制约公募基金投资新三板精选层的重要原因之一。以首批新三板基金为例,多数产品设置了定期开放和持有期,面对开放期的赎回需求,基金经理一般会根据赎回金额、比例等对所有持仓进行减持,而精选层公司在减持过程中的冲击成本远大于流动性好的A股股票。因此,多数公司会有意识控制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对新三板精选层的持股金额作出一定限制。华夏基金顾鑫峰就建议,可择机进一步降低新三板精选层的投资者准入门槛,同时吸引更多的合格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共同做大市场,以提高该市场的流动性。
券商研究对新三板投资生态、商业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市场整体容量有限,券商对新三板研究的资源配置不足,外部券商研究力量薄弱。此外,基金公司内部也缺乏对新三板精选层的广泛认识,这倒逼了基金公司通过专户、公募基金等形式探索新三板投资,研究新三板相关产品。目前部分公募已对新三板的重点公司进行重点研究覆盖,形成精细化的投研管理体系。但是,在整体行业层面仍未能形成持续的投研风气。
应该说,作为创新领域的“试水”,公募基金投向两极分化的精选层市场,对优质标的和投资确定性的追求也会更为突出,运作初期的净值稳健和持有人体验也更为关键。首批新三板基金通过定期开放或持有期形式,兼顾了产品的收益性和流动性,以相对稳健的投资回报,为公募投资新三板市场开了一个好头。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精选层市场的逐步成熟,新三板的投资生态将会更为丰富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