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敏
血液及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和充足供应关系到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出现血液制品(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市场供应紧张的情况,人血白蛋白60%以上依赖欧美国家进口。导致血液制品供应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用于生产血液制品的原料血浆供应不足,但每年血站富余分离血浆则无法被用于血液制品的生产。”全国人大代表、华兰生物董事长安康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
安康向记者表示,我国目前的原料血浆全部来源于单采血浆站,供应量严重不足,但有大量血站富余分离血浆因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而废弃。依据相关统计,2020年全国每年通过无偿献血采集全血约4800吨左右,可分离血浆约2200吨,满足临床需求后的多余新鲜冰冻血浆只能在冻存一年后转为冰冻血浆,在随后的3年冻存期内若仍未用于临床,均作为报废血浆进行报废处理。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血站富余分离血浆用于血液制品生产的途径尚未开通,这导致宝贵的血液资源浪费。
安康指出,血液中心满足临床使用后多余的分离血浆应用于血液制品生产已是国际惯例。
据了解,国外血液制品生产用血浆主要有两个来源:单采血浆(约占70%)和血液中心分离血浆(约占30%)。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相关血液安全(GDBS)报告,中东、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分离血浆所占的比例约在90%以上,欧洲分离血浆的比例占到了50%以上,美洲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分离血浆的比例大约为16%。在亚洲,日本与我国的台、港、澳地区均利用分离血浆进行血液制品生产。
安康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目前我国血液制品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以白蛋白为例,每吨原料血浆约可生产人血白蛋白2600瓶(10g/瓶)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2000瓶(2.5g/瓶)。如全国平均每年富余分离血浆500吨,则可在现有基础上每年多生产130万瓶人血白蛋白和100万瓶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这既能提高血液资源综合利用率,又可提高血液制品的供应保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临床供求紧张的状况,降低对进口血液制品的依赖。
对此,安康建议:第一,修订、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使血站分离血浆的综合利用合法可行。提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及相关法规修订时,增补血液富余成分综合利用管理条款,消除法律障碍。第二,制定血站富余分离血浆用于生产的执行标准。第三,制定富余分离血浆的综合利用管理及途径。将无偿献血的公益性和血液制品的商品属性相统一,使血站剩余血浆生产的血液制品在伦理上被认可、在管理上具有可操作性。
(编辑 田冬 才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