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冀川
7月21日,生态环境部召开7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介绍,下一步,将坚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持续强化市场功能建设,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
全国碳市场在今年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满一周年,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首批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截至2022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近85亿元。
建设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政府通过相应机制发放给企业碳排放配额,一旦企业的实际排放超过其拥有的配额,为了完成履约,企业就需要在碳交易市场购买其他市场主体的配额。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此前也表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仅纳入发电行业,交易方式仅限于控排企业对配额进行现货交易,不利于活跃市场,部分企业对碳交易机制还不熟悉,参与交易存在观望心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陈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碳交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理念非常有独特性、创新性,十分依赖交易主体的环保金融知识和企业运营水平,以及交易者的认知水平。因此全国碳市场建设要循序渐进,解决不同行业、不同企事业单位的碳交易定量和定价问题,让全国碳市场能帮助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而不是通过缴纳罚款来实现碳排放。”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2)》预计,完成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八大行业覆盖之后,全国碳市场的配额总量有可能会从目前的45亿吨扩容至70亿吨,覆盖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60%左右。按照目前的碳价水平,到碳达峰的2030年,累计交易额有望达到1000亿元。
陈佳表示,全国碳市场一年来成效卓著,已经初步构建了碳交易市场制度体系,展示了推动企业低成本减排示范作用,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方略。未来一旦将电力石化等八大行业实现全覆盖,对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碳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可以将技术和资本引入绿色低碳领域,促进先进节能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围绕碳排放权交易、碳减排项目交易以及各种衍生品交易将碳技术与金融相结合,有利于缓解企业节能减排、转型升级的融资难题,其对企业的意义更重大,也更能推动碳市场的繁荣。
(编辑 才山丹)
19:16 | 国家高新区上市公司创新能力百强园... |
19:16 | 《股东来了》——投资者走进万泰生... |
19:15 | 灿芯股份:1534501股限售股将于10... |
19:14 | 乐创技术:取得4项发明专利证书 |
19:14 | 药石科技:决定本次不向下修正“药... |
19:09 | 众合科技中标成都地铁2号线信号系... |
18:54 | 万联证券: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
18:48 | 果麦文化:5.2150万股限售股将于9... |
18:47 | 奇精机械:股东汪永琪7376512股股... |
18:46 | 松发股份:控股子公司醍醐兄弟完成... |
18:45 | 千禾味业已开拓部分海外市场 董事... |
18:44 | 厦门国贸:219450股限售股将于9月3...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