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九游会·J9 > 财经频道 > 宏观经济 > 正文

国家统计局: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呈现恢复势头

2022-06-16 01:13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孟珂 刘萌 包兴安 杜雨萌

    6月15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介绍,5月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生产需求逐步恢复,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主要指标边际改善,国民经济呈现恢复势头。

    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同比增长0.7%

    数据显示,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0.7%(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从环比看,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5.61%。1月份至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

    付凌晖表示,5月份工业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多数行业和地区生产回升;二是装备制造业回升明显,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持续加力,装备制造业复工复产加快,生产也由降转增;三是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较好,增速快于全部工业;四是工业出口回升较快。

    “本月工业增加值由上月的同比下降2.9%恢复至同比上涨0.7%,主要是由于疫情形势整体好转,企业复工复产,经济活跃度提升。”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疫情对生产、物流等限制减弱,5月份中国快递物流指数比上月回升6.4个百分点至99.3%,生产PMI指数比上月回升5.3个百分点至49.7%;另一方面,需求有所修复,外需仍有韧性支持我国出口增速回升,内需有所改善,新订单PMI指数比上月回升5.6个百分点至48.2%。同时也要看到,上述PMI指数仍位于收缩区间,工业增加值增长0.7%也是近几年的较低水平,说明复工复产还需进一步推进。

    中泰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杨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总体来看,工业生产出现迅速修复。从企业所有制情况来看,股份制企业表现较好,外企同比降幅收窄,但连续3个月同比负增长。从重点产品看,水电、发电设备、新能源汽车等环比增长明显。

    “这些情况表明,工业生产逐步恢复,产业转型升级态势没有改变,工业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发展韧性足的特点明显。”付凌晖表示,随着疫情防控成效继续显现,交通物流逐步畅通,企业复工达产持续推进,尤其是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措施显效,工业生产有望进一步加快恢复。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工业部门面临三方面有利因素与三方面压力。具体来看,有利方面,一是国内需求在稳步回暖;二是国内助企纾困、保供稳健政策力度不减,尤其重视能源等基础性重要商品保障;三是我国外贸韧性足。压力包括,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问题,海外需求前景不确定性,以及能源和商品价格维持高位运行。

    展望趋势,周茂华表示,由于国内工业体系完备、产业链完整,基础设施完善等,工业制造业基础较好,随着短期疫情干扰因素减弱,国内交通物流、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加之能源商品保供稳价、融资支持措施,预计工业部门生产将加快恢复常态。

    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同比下降6.7%

    数据显示,1月份至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689亿元,同比下降1.5%。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155095亿元,下降0.5%。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47亿元,同比下降6.7%,降幅比上月收窄4.4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05%。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0361亿元,下降5.6%。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表示,5月份消费增速较4月份出现好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比上月收窄4.4个百分点;二是已经公布数据的15个细项,有14项较前值上行,仅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较前值下行2.5个百分点。

    “不过5月份消费增速依旧较为疲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疫情压制聚集性消费以及场景式消费;二是在同比角度,价格因素对消费增速的贡献力度下降;三是城镇调查失业率尚处于历史相对高位。”郑后成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前段时间,各地因地制宜出台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的政策,在扩大汽车消费、促进绿色家电及日用品消费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从5月份数据来看,粮油、食品类消费维持12.3%的较高增速,建筑及装潢材料等类别消费增速降幅收窄,有效支撑消费恢复。

    展望6月份,郑后成表示,城镇调查失业率大概率在5月份5.9%的基础上下行。与此同时,出口金额当月同比大概率还将位于较高位置,CPI当月同比大概率在5月份2.1%的基础上小幅波动。由此可见,预计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大概率在5月份的基础上上行。

    刘向东认为,按消费类型分,5月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21.1%,连续2个月保持20%以上的降幅,拖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回升幅度。随着交通物流供应链恢复畅通,餐饮业放开堂食,预计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恢复至正增长。

    前5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

    同比增长6.2%

    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05964亿元,同比增长6.2%。专家预计,随着稳经济一系列政策实施,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望回升至6.4%左右。

    “从投资来看,稳投资力度持续加大,投资增长支撑作用逐步加强。”付凌晖表示,前5个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6%,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22%。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加快。前5个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7%,比前4个月加快0.2个百分点。从先行指标来看,前5个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了23.3%,保持较快增长。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扩大有效投资尤其是在制造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成效显著。投资的有效性对于稳增长、稳预期和提振信心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形成具有时效价值的实物工作量,也有利于发挥投资的“乘数效应”,影响并带动就业、税收等有序增长,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日趋完善和强化。

    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稳增长政策发力,以及专项债加快发行,基建投资增速呈现回暖趋势。

    宋向清认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核心要务在于选准项目,精准发力,聚焦带动效应大的新产业、新基建、新能源等,尤其是在数字经济等领域要强化投资效能。

    在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龚元丰看来,要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保证重大工程建设的资金需求。同时,要出台配套举措,帮助各地腾出更多资金扩大有效投资,从而稳住经济大盘。

    “要加强各项投资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套,重点在产业投资可持续性、投资便利化等领域持续优化政策环境,从而激发和提振民间投资信心,尽可能实现民间投资全周期、全链条统筹推进,最大化放大民间资本的投资效能。”宋向清建议,同时要强化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拉伸、强化和修复,确保其运转顺畅,提高企业投资扩产增效的积极性。

    前5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

    同比下降4.0%

    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2134亿元,同比下降4.0%,降幅比前4个月扩大了1.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39521亿元,下降3.0%。再从销售情况来看,商品房销售面积50738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48337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3.6%、31.5%。降幅亦比前四个月份扩大了2.7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

    付凌晖称,近期各地正在加大稳定房地产市场政策措施的实施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有效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加之房地产中长期贷款利率下调,居民购房负担降低,这些都有利于房地产市场趋稳。

    据中指研究院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国已有100余个城市共计出台各类楼市“松绑”政策超过300次。其中,4月份有超70城出台调控政策111次,5月份已有超80城出台调控超140次,频率远高于第一季度。

    随着各地因城施策力度的加大,前5个月房地产领域有多项指标跌幅持续扩大,但若从单月数据表现看,5月份的销售数据已出现起色。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可以看到,随着各地出台楼市支持政策的频次进一步增加,特别是5月份部分热点城市加入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行列后,市场情绪已略有修复。未来,随着政策面效果的持续显现,部分热点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有望率先进入恢复通道,进而对全国市场情绪的修复带来积极效应。但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市场信心的扭转仍需要时间,房地产市场企稳或在下半年。

    “6月份以来,地方出台的楼市支持政策力度仍在加强,且房企端融资支持、风险纾困等政策也在进一步落地。”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认为,随着后期供需两端政策效果持续释放,预计6月份的单月销售数据和投资数据有望继续环比改善。

    在东方金诚高级分析师冯琳看来,尽管5月份房地产市场边际上略有回暖,但整体仍延续低迷状态。预计下一步政策面将继续围绕促进房地产良性循环推出“组合拳”。其中,预计三季度房贷利率仍有下行空间,这是推动楼市回暖的关键所在。

    付凌晖表示,下阶段,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全力推动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恢复。

九游会·J9 - 中国官方网站 | 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