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九游会·J9 > 财经频道 > 宏观经济 > 正文

央行向中央财政上缴超1万亿元结存利润 专家:既非财政货币化也不等同于降准

2022-03-10 10:10  来源:证券日报网 刘琪

    本报记者 刘琪

    3月8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发布消息称,“今年人民银行依法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总额超过1万亿元”,引起市场广泛关注。据央行表示,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留抵退税和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支持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

    实际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可用财力明显增加”。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查的《关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也提到“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16500亿元”。彼时,市场还对“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存在猜测。

    据财政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安排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是我国的惯例做法,也是统筹财政资源、跨年度调节资金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中国烟草总公司、中投公司等,人民银行也是上缴单位之一。

    对于资金来源,央行表示,结存利润主要来自过去几年的外汇储备经营收益,不会增加税收或经济主体负担,也不是财政赤字。同时,央行强调,“人民银行依法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不会造成财政向央行透支”。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央行向财政上缴利润,并非财政货币化。后者通常是指财政部发行国债,主要由央行购买,而且规模也要远大于央行利润。换句话说,靠央行上缴利润搞财政货币化,实际上是搞不起来的,规模太小了——本次央行向财政上缴利润规模超过1万亿元,是历年收益的累积,平摊到每一年的规模仍然有限。

    “当前我国央行对财政货币化警惕性很高,而且我国政府赤字率和国债规模可控,银行等金融机构完全能够消化,客观上也没有搞财政货币化的必要。”王青补充道。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市场上有观点将此次央行上缴利润与“降准”画了等号。

    对此,王青认为,央行向财政上缴利润与直接降准有着明显区别。首先,央行在公告中明确“结存利润按月均衡上缴”,这意味着相关资金不会一次性划入财政账户;而且具体落到财政支出方面,还需要一个过程。这样来看,与直接降准通常一次或分两次落地不同,央行上缴利润对资金面的宽松效应短期内将较为有限;其次,降准会直接增加银行长期流动性,提升其放贷能力,但央行上缴利润没有这个效果,它直接增加的是财政减税(退税)降费能力。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央行上缴利润不是货币政策操作更不是降准。上缴利润注入政府存款,再经由财政支出投入实体经济,这个过程是政府存款转化为居民存款、企业存款的过程,而非转化为基础货币投放,这笔资金没有货币乘数放大效应,其投放仅有小部分通过法定缴准自然回笼充实基础货币,因此更不能将本次利润上缴视为降准,且降准会导致货币乘数上升,而央行上缴利润也没有此效应。

    央行上缴超1万亿元结存利润,是否会对流动性造成影响?信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央行上缴利润,主要属于财政政策的范畴,对流动性影响有限。

    “央行上缴利润进入国库,不会对银行间流动性造成直接影响。当然财政支出时,会再从国库进入商业银行,那时候会形成流动性投放,不过所有财政支出都有这个效应。”解运亮说道。

(编辑 李波 才山丹)

九游会·J9 - 中国官方网站 | 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