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九游会·J9 > 财经频道 > 宏观经济 > 正文

五大关键词勾勒现代金融体系建设

2021-03-08 06: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金融业发展的“十四五”蓝图徐徐展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下称“规划纲要草案”)从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三方面,指明现代金融体系发展健全的方向。

    本报记者提取了现代金融体系发展的五大关键词,并请多位业内专家进行了解读。他们认为,未来的金融发展、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之间必须均衡、协调,金融创新必须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开展,金融科技将步入守正创新、合规发展的轨道。提高直接融资占比、债券市场提质增效、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等都将迎来重大机遇。◎本报记者集体采写○编辑黄蕾

    关键词一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

    特点: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针对这一提法,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伴随未来国家经济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金融体系也要适应发展格局的转变,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规划纲要草案从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三方面,指出未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为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指明了方向。

    “适应性方面,要求金融体系实现金融结构、融资结构的优化。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鼓励创新发展,在融资结构上需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要求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发展。竞争力方面,要求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效率,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温彬还表示,普惠性方面,主要强调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要求金融对经济关键领域、薄弱环节予以重点支持。

    在货币政策框架方面,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更好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基准作用。

    对于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央行副行长陈雨露近期公开表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要求明确中央银行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基本目标,强化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框架,通过跨周期设计建立有力而有效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

    “近些年,央行除传统货币政策操作外,也承担包括宏观审慎等多维度的金融管理职能。”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相较而言,传统中央银行功能更加单一,聚焦在货币政策、货币发行管理方面,而在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要求下,中央银行的功能则会更加丰富。

    在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方面,明明认为,未来货币供应量会保持稳定,不搞大水漫灌,不搞类似欧美经济体的量化宽松,货币供应要与名义经济增速相适应;供应机制也在逐步完善,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的需要,与实体经济合理配合。

    针对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方面的表述,东吴证券宏观研究员邵翔解读称,利率市场化依旧是方向,在健全现代化货币政策的框架下,未来将着力打造以逆回购和MLF利率为核心的政策利率体系,进一步完善LPR的报价机制,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性。

    开源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杨为敩认为,规划纲要草案的表述中,强调了LPR的作用,政策利率向市场利率传导不畅的情况后续有望改观。一方面,明确要求政策利率对市场利率有更强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商业银行有效的市场利率报价,表明后续LPR对长端利率、贷款利率的传导作用可能更强。

    金融机构改革方面,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优化金融体系结构,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加快完善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规范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增强金融普惠性。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国有大型银行在经营管理制度方面已经很健全,并步入了全球一流银行行列。下一步,应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包括中长期激励机制建设、混合所有制改革等。

    “中小银行的发展,需要通过注资进行资本补充,来化解存量风险;更长远看,则需要出台一系列针对中小银行的支持政策。因为,中小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可以通过差异化监管,为中小银行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更好的条件。”曾刚表示。

    关键词二

    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

    特点:在审慎监管前提下有序推进金融创新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在审慎监管前提下有序推进金融创新,健全风险全覆盖监管框架,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

    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完善,历来备受高层重视。“十三五”规划纲要曾提出,改革金融监管框架。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中国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体系日益丰富完善,既包括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银行体系,也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新兴的互联网金融等,具备了金融的完整体系和生态。

    “随着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金融体系内部,不同金融市场、金融领域、金融业务之间的联系性和传染性也在增强。因此,要高度防范单一市场、单一机构的风险,扩散蔓延为系统性风险,加强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也是为什么要更加强调宏观审慎的管理。”温彬说。

    规划纲要草案新增对于“金融创新”的要求,提出在审慎监管前提下有序推进金融创新,类似表述也出现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关于“金融创新”的表述,强调了金融发展、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之间必须均衡、协调,金融创新必须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开展。要强化现有的监管体系,既要有金融创新,又要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隐患;今后金融创新也要在监管体系允许的框架下有序展开。

    关于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曾刚表示,一是要把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业务行为,纳入监管体系中;二是要把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系统重要性机构,纳入监管体系中;三是要进行差异化监管;四是在风险处置和问题机构退出的过程中,要加强金融安全网建设,存款保险制度是其中的核心环节。

    “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要考虑实现监管的一致性,也就是把不同机构开展的相同的金融活动,在穿透之后执行相同的监管规则,以避免监管套利,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曾刚告诉记者。

    在强调监管一致性的同时,差异化监管也必不可少。曾刚认为,不同主体所面临的环境、客户以及自身能力存在差异,有必要在总的监管原则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在具体实施上采取一些差异化的标准,以适应我国目前多层次的银行体系格局,让银行差异化发展,也更好地服务各自差异化的客户。

    “现代金融监管体系中还有不可或缺的一环,就是风险处置和问题机构退出。”曾刚表示,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加强金融安全网建设,存款保险制度是其中最核心的一环,因为处置风险、机构退出,涉及存款人保护问题。当前,以存款保险制度为主体的金融安全网制度正在建立中,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升效率,为金融体系的风险处置以及问题机构的退出创造更好条件。

    近年来,存款保险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玉玲日前表示,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中,存款保险严格按照《存款保险条例》规定,遵循成本最小化原则,通过收购承接等市场化方式,成功处置包商银行等中小银行风险。

    据她介绍,下一阶段,将进一步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体系;发挥存款保险公司处置平台的作用,探索通过收购承接、在线修复等多种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支持中小银行化解风险、补充资本,推动健全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等。

    关键词三

    债市扩容提质

    特点:提升支持实体经济效能

    正在稳步发展的中国债券市场,立足新的起点,迎来新的发展要求。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完善市场化债券发行机制,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丰富债券品种,发行长期国债和基础设施债券。

    受访专家表示,下一发展阶段,中国债券市场既要扩容,又将提质。其中,鼓励发行长期国债和基础设施债券,对于推动基建行业加速发展,支持实体经济效能和促进资本要素市场化分配,具备重要意义。

    从行业视角来看,鼓励发行长期国债和基础设施债券,可以为基建行业引入社会资金“活水”。开源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杨为敩称,此举将起到显著开源作用,促进基建行业加速发展。

    一般而言,政府支持的基建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回笼的时间跨度也较长。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发行长期限的国债、专项债和铁道债等支持基建项目的债券,可以尽量把资金和项目匹配,一定程度可缓解地方政府和城投平台的债务压力。

    放眼整个债券市场,赵伟认为,完善市场化债券发行机制、推动债券市场扩容,将加快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有利于资本要素市场化分配,打破制约要素流动的堵点。

    “当前各品种债券期限普遍偏短,其中尤以信用债更为突出。”杨为敩认为,债券期限偏短,一方面,会使得债券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市场在滚动短期债券时,如果资金面存在压力,很难实现借新还旧,易致使信用风险发生。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好表示,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化债券发行机制,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丰富债券品种,还可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到我国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中。

    “债券市场不仅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渠道、引导资金流向,还是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场所。”王好表示,虽然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但依然存在债券品种不够丰富、市场流动性不足、投资者群体相对单一等问题。

    “债券市场建设”正成为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领域。近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拓展市场主体融资渠道。

    债券发行机制改革已经启程。3月1日,我国企业债、公司债发行由核准制改为注册制。至此,我国企业债券发行向市场化迈出了一大步。

    关键词四

    提高商保保障能力

    特点:聚焦国民养老与健康风险管理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深化保险公司改革,提高商业保险保障能力。综合多位业内专家的分析,商业保险应聚焦国民养老与健康风险管理需求,充分发挥保障功能。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室副主任王向楠表示,近年来,商业保险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在众多领域均有明显提升,发挥了重要的稳定器作用。但当前发展中还面临至少三方面的挑战:

    一,保险有效需求不足,很多主体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不足。二,保险产品服务的供给缺乏,这主要是因为保险业的数据积累和模型技术不足、创新环境还在形成中、专业性的机构和业务线尚少。三,保险业的经营支持力度还不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规划重点工作时指出,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多位业内专家表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主要指个人自愿购买的商业养老保险,目前规模小、发展不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商业保险将大有可为。

    中国人保集团董事长罗熹认为,可以从三方面提高商业保险在养老保障方面的能力。一是积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利用传统的寿险产品为个人储备养老及寿险准备金。二是积极承办长期护理保险,解决高龄、失能、失智老人的护理难题。三是积极开展养老产业建设,充分发挥养老长期资金的优势,设立健康养老产业投资基金,聚焦长期护理服务商、综合康养服务商等养老产业。

    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商业保险的健康风险管理作用得到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寿险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指出,在健康险市场迅速发展的当下,健康医疗大数据成为健康险实现产品服务创新、智能风控决策、客户精准营销的行业核心资源。医疗卫生与保险行业间数据共享、深度融合成为健康险突破发展的关键点,也是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重要支柱的关键环节。

    此外,王向楠认为,商业保险对残疾人的保障还有继续推进的空间,在巨灾风险和高风险行业的保障上还有较大缺口,对文化和体育活动、新兴服务业的保障还不够丰富,对储蓄性资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也没有充分发挥,这些领域都孕育着巨大的商业保险发展空间。

    关键词五

    稳妥发展金融科技

    特点:鼓励创新又坚守风险底线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强化监管科技运用和金融创新风险评估,探索建立创新产品纠偏和暂停机制。

    近年来,我国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移动支付、数字信贷等相关的创新工具日益丰富。而随着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金融服务的效率大幅提高。

    2020年突发的疫情,成为检验金融科技的“试金石”。这一年里,“无接触服务”在金融生活场景中频繁上演,金融科技价值凸显。同时,疫情也加速了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各机构纷纷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力度。

    在业内专家看来,科技是把“双刃剑”。金融数字化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网络安全、市场垄断、数据权属不清、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对金融监管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何加强审慎监管,又要保持监管包容性,释放金融创新发展动能,是一项新课题。

    “我国金融科技应用总体走在世界前列,法律法规和风险监管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2020年底,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答记者问时,就阐述了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的观点,即对金融科技监管,必须坚持依法合规原则,完善监管体系,补齐制度短板,不断适应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增强监管措施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传统的风险管控方法已不足以应对金融业态的变化,强化监管科技运用和金融创新风险评估,探索建立创新产品纠偏和暂停机制,正是“既鼓励创新又坚守风险底线”的体现。

    近年来,监管科技的推进速度亦稳步提升,在监管领域应用新兴信息技术,推动金融监管模式由事后监管向事前、事中监管转变。

    例如,2020年以来,国内多个城市试点“监管沙盒”,以促进合规的金融科技创新。截至2020年12月底,北京、上海、深圳、苏州等9个城市发布试点项目名单,涉及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项目达70个,有60多家金融机构参与。

    目前,我国金融科技监管规则体系正在陆续完善。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表示,从目前发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看,金融科技基本监管规则体系正逐渐健全和完善,在健全单一技术领域的规则体系的同时,又丰富对金融科技创新产品设计、运营模式、风控手段等业务环节的监管。此外,对消费者权益保护、个人隐私和金融信息数据监管规则等方面也进一步补充完善。

九游会·J9 - 中国官方网站 | 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