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还强调,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
作为大宗消费之一、制造业的重要组成,家电产业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不仅可以促进家电更新消费,还能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提振内需。同时,这也是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举措。
3月5日,格力电器、长虹控股集团等多家家电企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将持续推进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积极布局完善回收体系,健全回收制度,推动中国家电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家电回收产业前景广阔
当前,我国家电市场步入增量和存量并行时期,大家电普及程度已趋于饱和。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家电保有总量已超32亿台,与此同时,《关于改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的提案》预计,2023年我国有超过两亿台家电报废。另外,家电市场的换新需求也进入集中释放阶段。
“我国家电产品的‘超期服役’问题普遍存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对加速淘汰超期服役产品,推广绿色节能、智能科技产品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也将是推动家电行业快速复苏及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会长彭健锋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为推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相关政策,已经在我国逐步落地。2024年1月份,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全国废旧家电家具回收量比2023年增长15%以上,废旧家电家具规范化回收水平明显提高。
同时,家电回收产业链也显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信达证券报告显示,我国家电单回收环节产业规模已超过250亿元,带动更新消费规模预计将超过千亿元。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徐东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的发布,为我国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未来各地还有望出台一系列政策,包括提供财政支持、优惠税收等,以鼓励更多的消费电子企业参与到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中来。”
多家企业积极推进体系构建
作为市场的主体,家电企业也正在积极推进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构建,并有力落实。在第一、二批家电生产企业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中,海尔、格力、美的、长虹、新飞等多家家电企业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推动了绿色低碳发展和家电产业的更新消费。
据了解,目前,主流家电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废旧家电回收体系,通过专业的回收渠道,将废旧家电进行分类、拆解、再利用,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也为产业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长虹控股集团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方向的明确及细则落地,将进一步激活存量市场,既是扩大内需的有力之举,也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的必要之举。”
他称,长虹在生产时采用环保可回收材料,通过环保产业链,将家电报废后产生的可回收材料进行回收。目前,长虹控股集团子公司长虹格润已经形成了家电回收处置及精深加工等全生态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已建成上千个回收网点。
格力电器方面对记者书面回复表示,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至关重要。完善回收产业链及消费品以旧换新,将刺激市场换新需求,同时也有助于格力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产能布局、提升竞争力。
加快构建家电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对于家电产业复苏、拉动内需、减少资源浪费、推动可持续发展等均意义非凡。中国家用电器商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剑锋对《证券日报》表示,建立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将对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主流家电企业加大对回收产业的布局,也将有利于产业链的打通及多个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在中国电子音响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陈立新看来,推进家电回收体系建设,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并推动产品创新升级。企业坚持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将有望在行业掀起一场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的“循环升级革新”。
(编辑 上官梦露)
23:41 | 洞察半年报新动能|透过5G看见“未... |
23:41 | 牧原股份:推进智能化创新 提升养... |
23:41 | 丸美股份渠道转型成效显著 进一步... |
23:41 | 上半年优质新项目持续落地 旭升集... |
23:41 | 巨一科技:以技术创新支撑产品竞争... |
23:41 | 多家快递公司 8月份业务量、收入均... |
23:41 | 券商完善网络安全事件应对机制 加... |
23:41 | 年内信托公司参与企业ABS发行规模... |
23:41 | 壮大买方机构力量 价值投资正当时|... |
23:41 | A股五大上市险企前8个月保费收入齐... |
23:41 | 公司零距离·新经济 新动能|探寻联... |
23:41 | 上市公司路演新声|直击医药生物行...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