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毅
由于市场环境及公司内部变化,上市公司频频发布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公告,今年10月份就有15家上市公司表示欲变更募投项目。投资者谈“变更”即“色变”,心存不少疑虑:为何变更募投项目?公司是否在耍花样?如何确保自身权益?
理性看待募资投向变更,显得很有必要。
募投项目是指企业通过IPO或再融资募集资金投产项目,其设计应充分考虑监管要求、市场前景、技术含量、环境影响,以及与公司管理能力、销售能力的匹配等。募集资金的使用要与招股说明书或者募集说明书的承诺相一致。
然而,总有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候,不少上市公司出现募投项目调整的情形。
笔者注意到,对于募投项目变更的原因,上市公司通常会归结于市场环境变化、项目建设条件、公司经营规划等。当然,也有部分公司违规变更。比如凯乐科技在2017年、2018年出现数亿元募集资金使用逾期、变更,违反了募资使用规定,也未披露归还进展或变化情况,影响了投资者知情权,最终被通报批评,并记入上市公司诚信档案。无独有偶,中信重工因提出变更募资用途而未及时准确披露募投项目进展,未充分提示风险,被通报批评。
实际上,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是监管机构的重点关注领域。笔者注意到,证监会对募资用途频繁变更的上市公司“关注”有加,要求其补充披露募投项目更多细节、募投项目决策是否谨慎、是否变相规避监管规定等。
笔者认为,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主动方是上市公司,“审慎”“规矩”意识十分重要:
一是上市公司在募资时,对于募投项目决策方面要贴近市场需求,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可行性分析,科学决策,降低变更募投方向的概率;
二是募集资金到位后,需要变更募投项目时,要严格履行程序,经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独立董事、监事会、保荐机构发表评估意见,并及时履行披露义务;
三是变更后的募投项目应当遵循规则、符合要求,做到有效防范投资风险。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被动方是投资者,理性看待也很有必要。
一方面,上市公司变更募投项目,大部分是为规避该项目建成后存在的市场风险,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更好地维护公司和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纠偏、调整募投方向,比固守原计划达不到预期效果要好得多。
另一方面,警惕部分上市公司恶意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给中小股东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比如大股东为了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而变更募资投向,再比如公司对项目了解不够、管理水平不高导致募资投向变更等。一旦出现侵犯合法权益的现象,中小股东可及时投诉,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利益。
总之,募资使用去向关系着公司未来的业务重心和发展前景,投资者需要仔细甄别募投项目变更背后的信息,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维护自身权益,同时,倒逼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健全信息披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