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职能部门如何才能真正帮到企业?笔者有两个建议:一是“不管不理”,二是“有求必理”。
新冠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极大冲击,除了医疗用品器械类产业链“因祸得福”外,其他行业受到的打击大,损失重。笔者长期从事生产制造型企业管理咨询,在3月份花了一些时间对珠三角生产制造型民营企业进行了抽样了解,以此文将所获知的情况和所思所想汇总如下。
民营生产制造型企业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订单式生产,就是帮客户加工,贴牌。客户下单,按单生产。这类企业,损失惨重;不能复工,生产停滞,客户订单转移东南亚。另一种是销售计划式生产,有自主品牌,生产、销售一条龙。这类企业疫情遭受的损失相对小一些,对于其中的部分厂家而言,疫情甚至给他们带来了一次清理库存的机会。总体看,这次疫情给制造型企业带来打击既成事实,当务之急是尽快“业态复工”,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业态复工涉及到全产业链,人员、机器设备(包含零部件)、物料物资、地区等等。员工五湖四海,设备正常运转,零配件易损件及时供应,物料需要配套才能生产(行内叫“套料”)。地区涉及面就广了,可能是全球范围。只要业态复工,民营企业主们会想尽办法尽快恢复“元气”。他们会绞尽脑汁,没日没夜赶进度,挖空心思,吃苦耐劳,追赶这段时间拉下的业绩。实在没法盈利,也要财务持平,或者减少亏损。
政府职能部门如何才能真正帮到他们?笔者有两个建议:一是“不管不理”,二是“有求必理”。
“不管不理”的意思是,不要动不动就找个理由去工厂检查。安检、消防、劳动等等,减少去企业检查的频次。企业要投入人力陪着检查人员转,提出的“瑕疵”还要投入不少精力整改。“吹毛求疵”的“瑕疵”,企业根据这次检查人员要求整改好,下次换另一个工作人员来检查,“瑕疵”不合格,还得再改还可能是改回去。“不管不理”的意思落实到工作上就是,减少频繁去企业检查,给出一定基准宽幅,对于无关痛痒的“瑕疵”或者检察人员“个人主观建议”不要管、不要理。当然,企业客观存在问题,如安全隐患等,必须依法依规要求企业整改,是为了业态健康发展和企业持久经营。会有人怀疑“站着说话不腰疼”,如何把握“问题”和“瑕疵”的尺度?这就涉及到执法人员的专业性和业务水平了。作为执法部门,如何精准执法,是该增加对他们业绩考核的权重了。再通俗地说,少去“骚扰”企业,改掉以往那些“坏习惯”“小动作”。经过这次疫情,企业“元气”大伤,经营脆弱,经不起雪上加霜。要让企业主们集中精力恢复运作,找客户,搞生产,抓品质,提效率,快交付,早回款。企业经营搞上去,恢复好,国家税收、员工就业、相关服务业等才能恢复。不然,比如说餐饮业,就是开门营业,消费者消费能力下降,如何提升业绩?还不是慢性耗费餐饮业场地租金员工工资,最终被拖垮?
“有求必理”的意思是,民营企业主们在办理手续时,涉及政府职能部门,有求立马处理,不要拖拉,比如财税、报关、出口、银行、资质等等。在限定的时间内,尽量早日办理完毕,切莫“卡、拿、拖、要”想尽办法折腾企业主。
国家对中小民营企业减免税费的帮扶,只能是临时的,心理安慰远远大于实际效应,最终还是要民营企业自己“造血”,获得旺盛生命力和企业发展竞争力。生产制造型民营企业一旦从这次疫情的影响中走出来,对于整个国家产业和就业活力,将会起到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