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
近年来,中国新经济快速发展超出预期,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带动产业革命与产品创新。新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度持续提升,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政策利好不断,新经济“独角兽”上市获政策支持,新经济企业融资与发展或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虽然新经济一词已被广泛应用,但对其涉及的内涵仍然莫衷一是。一般认为,新经济主要指的是当前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出现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型商业模式的变化。在笔者看来,新经济主要具有如下四重特征:
一是依托于互联网作为核心基础设施。伴随着科技进步,互联网的功能已经远超信息交互的功能,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均离不开互联网作为载体,互联网已成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基础设施。2017年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7.72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7.5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5.4%。
二是数据成为核心资源。有别于石油、矿产等传统资源,产生于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中的数据资源在新经济时期变得越来越有价值。例如,通过滴滴打车软件的使用可以分析居民出行信息,助力智慧交通;而大数据也并非孤岛,一旦做到银行、企业、消费等各种数据的共享,就可以实现人行为的充分数据化,进而判断出个人违约概率,可为个人金融贷款定价提供支持。
三是共享无处不在。与数据变成宝贵资源类似,共享的概念虽然也早已存在,但在早前只是存在于熟人之间,并未产生较多社会经济价值。然而,由于互联网、移动技术的发展,资源共享的成本显著降低,大量的闲置资源能够通过所谓的共享经济模式被充分调动,极大地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
四是产业融合已然加速。在“互联网+”浪潮的席卷之下,传统行业纷纷寻求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并尝试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未来中国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5G、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实施新一轮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的水平。
在新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不难发现,其对中国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在日益提升。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2017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2.7%,二者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8和4.7个百分点。
第二,新产品的增长远远领先于传统产品。近五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保持20%的高速增长。2017年工业机器人产量13万台,增长81%,规模约占全球产量的三分之一。2017年民用无人机产量290万架,增长67%;新能源汽车产量69万辆,比上年增长51.2%,增速均远超传统产品。
第三,新兴服务行业快速成长。2017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7.3%、13.2%和14.4%,比上年分别加快2.2、2.8和3.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新兴服务业增速明显快于传统服务业,对服务业生产指数的贡献逐季增强。
第四,网上零售屡创新高。2017年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2.2%,超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阿里巴巴“双十一”屡屡打破纪录,2017年天猫“双十一”的成交金额达到1682亿元,全天支付总笔数达到14.8亿笔,全天物流订单达8.12亿个,交易覆盖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再创新高。
上述统计数据显示了当前中国新经济发展的欣欣向荣,以及在传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新经济对国内经济的提升作用。然而,在笔者看来,鉴于现有统计制度主要是建立在传统业态以及大多以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为主要调查对象,对新经济的贡献仍有可能仍存在低估。
首先,一些新业务模式并未反映在现有统计方法中。包括许多网站向居民提供大量免费或价格非常低廉的服务,包括信息服务(商品信息、旅游信息、医疗信息)、通信服务、音乐服务等,其主要通过在线广告从企业获得收入,这使居民关于网站提供的服务的最终消费被忽略或被严重低估。
其次,共享经济让闲置资源流通的同时,也令消费者与商品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当居民利用网络平台在上下班途中为他人提供“顺风车”服务,或者在度假远行时将自己的房屋短租给他人时,此时该居民就既可能是消费者也可能是服务或商品的提供者,其用以提供服务的汽车和房屋,也兼具了消费品和投资品的双重属性。
再有,新经济可能促进就业市场数据的改变。显著的变化是,传统的以工作单位为核心的劳动雇佣关系,正在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新型劳动关系。越来越多的雇佣关系不依赖于工作单位和地点的束缚,非正式、兼职、不固定甚至临时性的工作任务增加,这部分统计目前来看则有所遗漏。
可以说,新经济的作用正在逐步增大,未来在去杠杆使得传统基建、房地产领域出现一定回落的同时,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于缓冲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甚至为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红利至关重要。
从政策的角度来说,新经济也面临蓬勃发展的机遇期。除了“2025中国制造”的战略目标以外,近一段时间,资本市场也出现了新经济“独角兽”上市获支持。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红筹企业回归境内资本市场的框架日益清晰。
笔者预计,符合国家战略、掌握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属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且达到相当规模的创新企业将有机会作为试点企业,以CDR或IPO的形式在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而这无疑有利于科技股的融资规模,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引入新的科技资本助力,新经济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19:22 | 拱东医疗:本次股份回购事项已完成 |
19:22 | 平煤股份: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调... |
19:21 | 瀚川智能:选举汪光跃为监事会主席 |
19:21 | 易德龙: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变更... |
19:21 | 惠泰医疗:全资子公司获得医疗器械... |
19:20 | 贵州茅台:拟以30亿元至60亿元回购... |
19:20 | 迈得医疗:9月20日回购股份357144... |
19:20 | 富士达:公司主导修订的IEC国际标... |
19:20 | 移远通信:控股股东钱鹏鹤拟减持公... |
19:20 | 东风汽车迎来6000万辆整车下线 岚... |
19:19 | 万润新能:5670088股限售股将于9月... |
19:17 | 迈克生物: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测...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