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美丽
近日,以“智慧康养共享未来”为主题的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养老金融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多位专家学者、业界代表就如何发展养老金融、智慧养老等进行了分享,共同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路径、新模式。
“我国养老金融的发展开局良好,初见成效。”谈及我国养老金融的发展情况时,原中国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梁涛介绍,目前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已在36个城市和地区先行实施了近两年的试点,金融机构开立的个人养老金账户超过6000万个,推出各类储蓄存款、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产品超过500个,商业养老保险积累的养老金规模超过6万亿元,覆盖近亿人。金融对健康产业和银发经济的支持力度也在进一步提升,截至今年7月末,商业银行养老产业贷款较年初增长了16.1%。
梁涛同时表示,我国养老金融的发展与老龄化的加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发展养老金融已刻不容缓。
梁涛认为,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发展养老金融要做好五大方面,包括要处理好产品创新和群众需求的关系、处理好长期主义和短期经营的关系、处理好传统金融和养老服务的关系、处理好强监管和促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因地制宜与学习借鉴的关系。
梁涛表示,养老是国事也是家事,关系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部署了发展养老金融和银发经济。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关键是要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中国老龄化社会发展要求的金融体系,未来要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探索,为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当前人工智能浪潮如火如荼,为我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对此,中国保险资管业协会和精算师协会联合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曹德云表示,在目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和老龄化不断加快的形势下,怎么把人工智能技术尽快应用到养老服务当中去,解决养老服务中资源短缺、人力不足、技术不优、服务不佳、覆盖不广等问题,提高养老服务质效,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曹德云称,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在养老服务领域将带来更多价值和惊喜。“人工智能+养老”将带领社会走向智慧型养老的新阶段。他认为,大模型不断优化和人形机器人不断进化,将为智慧和智能养老提供新的工具和载体,同时打开新的空间和市场。
曹德云预计,未来,人工智能将在养老服务领域,比如老年人监护、防护、陪护,以及精准管理、健康维护和老年社交等环节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养老服务行业和相关产业提供更多商机。
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则分享了北京银行在养老金融领域的思考、方法和成果。霍学文称,养老金融是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养老不是负担,而是朝阳产业,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其社会价值,做好养老金融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战略之举,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是银行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我们将做好六个加强:一是加强战略布局,做专个人养老金业务;二是加强产品创新,打开投资的货架;三是加强平台建设,提供数字化养老服务;四是加强网点改造,打造适老化阵地;五是加强服务供给,拓展好非金融场景化的服务;六是加强信贷支持,融入养老产业的发展,全力探索好中国特色的养老金融之路。”霍学文说。
霍学文强调,下一步,北京银行将坚定不移地做好养老金融服务,在政策端助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在客户端为客户提供好全生命周期服务,在商业端会同保险、基金等各个金融机构及各类社会服务机构一起,在政府引领、金融赋能、产业联动、生态协同上做好养老金融服务模式。
(编辑 汪世军 才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