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频道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九游会·J9农金频道要闻

银行业在持续创新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

09-18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 郝飞

    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表示,多年来,人民银行多措并举,大力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更好服务社会民生。目前,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面、满意度持续提高,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了越来越多的群众。

    截至今年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7%;授信户数达6239万户,已覆盖超三分之一经营主体。全国涉农贷款余额50.47万亿元,同比增长11.6%。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贷款额度,需要银行业不断创新抵押、担保方式。

    创新担保方式增加可贷额度

    在地方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已得到显著改善,但在申请较大额度及中长期贷款方面仍面临一些困难。

    金融行业资深从业者、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银行为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匹配较大额度和中长期贷款,需要创新担保方式,根据目标客户群体具体情况和具体业务定制风控流程,在保障银行信贷资金安全的情况下,扶持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

    为破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申请较大额度及中长期贷款难的问题,银行业积极探索,从多个角度创新担保方式,全力为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比如,相关银行通过与核心企业深度合作,根据核心企业交易数据和信用状况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贷款,由核心企业为供应商提供应收账款担保,贷款期限与应收账款账期匹配。同时,搭建供应链融资平台,借助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整合供应链信息,为评估贷款额度和期限提供依据。

    对于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来讲,信用互助担保也展现出独特优势。由行业协会或企业园区牵头,多家企业共同出资设立互助担保基金,企业申请贷款时以基金为担保,银行综合基金规模、企业信用等因素提供贷款,并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这些创新担保方式的涌现,展现了银行在助力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发展道路上的积极探索与担当。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郝志运认为,银行还应加强与各类担保机构和有融资需求的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的对接,推动“银担企”合作,科学设定担保费率、担保金额、分险比例、补偿机制等,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额度,合理降低贷款门槛和融资成本,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发放效率,审慎研判把控融资风险,为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有效金融支持。

    创新抵押方式扩围抵押资产

    除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外,支持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户也是各家银行发力普惠金融的重点。

    长期以来,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户在发展农业产业的道路上面临着一道难题,即可供抵押资产不足。这一困境直接限制了他们获取贷款的额度,同时也使得获贷成本较高。

    近年来,除传统的抵押方式之外,银行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田野。一方面,部分银行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随着国家对农村土地政策的进一步明晰,土地经营权的价值日益凸显。银行通过与各级政府部门合作,建立完善的土地经营权评估和流转机制,根据土地的地理位置、肥沃程度、种植收益预期等因素,确定贷款额度和利率,让沉睡的土地资源变成了“活资金”。

    另一方面,“生物资产抵押”成为创新亮点。对于许多养殖户来说,他们的牲畜不再仅仅是生产资料,更是开启融资大门的新钥匙。银行与专业的评估机构合作,对养殖户的牲畜进行科学评估,确定其抵押价值。让养殖户能够凭借这些“活资产”获得相应额度的贷款,为扩大养殖规模、改善养殖环境提供资金支持。

    比如,安徽利辛农商银行创新推出“活体抵押贷”,采用先进的金融科技手段,提升活体生物资产融资的信贷风控管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了养殖主体融资难、生物质押资产监管难、贷后勘察成本高、风险管控难等痛点。

    郝志运认为,为破解涉农企业及农户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银行应创新抵押方式,合理拓宽涉农企业及农户的抵押物范围,做好包括畜牧业、林业、渔业等行业在内的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将更多符合条件的资产、权利纳入抵押品目录。同时,推进涉农企业及农户信用体系建设,强化科技赋能,创新线上贷款产品,实现风险共担、信息共享和信用增信,加强信贷资金流向和资产质量管理,确保信用风险可控。

    廖鹤凯认为,银行还应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持续跟踪涉农企业及农户的经营情况和现金流状况,形成客户画像,降低对传统抵押资产的要求,从而更精准地为客户提供信贷支持。

九游会·J9 - 中国官方网站 | 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 《农村金融时报》电子报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