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沛原
2003年,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这标志着深化农信社改革迈出关键一步。次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将试点范围再次扩大至除海南和西藏以外的21个省区市,并提出有条件地区的省联社可改制为农商行、农合行或金融控股公司。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相关政策不断推出,20年来,农村金融机构经历着怎样的嬗变?
作为一家扎根首都72载的“老”企业和改制刚满18周年的“新”银行,北京农商银行经历了哪些“变”与“不变”?请跟《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一起,到她改制18年发展轨迹中去寻找答案。
2005年,前身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北京农商银行“应运而生”,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农村信用社系统首个省级农村商业银行,其发展历程是全国农合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折射出我国金融管理体制的不断变迁和日臻完善。
改制后的北京农商银行迎来新生,也翻开了农村金融事业的新篇章,为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从此驶入发展快车道。
扎根沃土
坚守服务“三农”初心
“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是我们骨子里的基因。我们的金融服务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人民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上,在暖心贴心服务上扎实走好每一步。”去年10月就任北京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的付东升,讲话掷地有声。作为“农信老兵”,他亲历了北京农商银行改制全过程。
改制以来,北京农商银行更扎实做好基础服务,转变了服务方式,不变的是服务初心。以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为目标,北京农商银行与乡镇政府紧密合作,在确保“一乡一镇一网点”的基础上,不断健全“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的服务体系。
对此,付东升向记者做了详细的介绍,北京农商银行在全市布设各类物理服务网点超2600家,其中京郊地区占比88%,包含了1900余家乡村便利店和助农取款点,在43个乡镇105个行政村中,是唯一设立营业网点的金融机构。
“虽然金融科技迅速发展,但是看得见、摸得着、有人管仍然是消费者最大的安全感和获得感。除了广覆盖的金融服务网络,金融服务的均等化还要体现在服务门槛的无差别化和服务的包容性上,北京农商银行个人客户及法人客户中,非本地客户占比近50%。”付东升表示,从金融需求上看,有很大一部分客群对于便捷优惠的转账等支付结算需求较高,针对这一特点,北京农商银行联合天津、河北两地的农合机构推出京津冀卡,让上百亿元资金往来更高效且优惠。
“科技背包”
诠释新时代“背包精神”
“服务好,效率高,放款快”,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最多的评价。
得益于科技赋能,北京农商银行近年来卓有成效地开展了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用最适合的方式为农户提供精准服务。
时间回到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流动服务的开展,在山上山下、田间地头、麦场村口,处处可以看到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身影。他们背着装有账本、算盘、现金的挎包,不辞辛劳、勤勤恳恳,翻山越岭到社员家开展存贷款业务,形成农信社特有的“背包精神”。
改制后,“背包精神”以另一种形式得以传承和发扬。如今,在北京市诸多乡镇和行政村,北京农商银行仍是当地唯一金融机构,被村民们誉为“大山里的金融使者”。
如果算经济账,这类地处深山、以留守老人为主要客群的网点应该削弱,但北京农商银行党委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认识市属国有银行肩负的社会责任,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新运用现代金融科技,在保持所有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向乡村延伸。
如今从算盘到键盘,从分散到集中,从零碎到体系,无不闪耀着科技的“高光”。近年来,北京农商银行坚持“科技兴行”战略,依托数字化转型发展,提高网点服务能效和线上金融供给,健全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和评价机制,重点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金融服务,为加快推进首都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
“在‘一乡一镇一网点’基础上,我们在10个郊区建设1400余家乡村便利店、500余家助农取款服务点,并通过手机银行、智能设备中的指纹、人脸识别等技术,简化业务流程,持续扩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搭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户建档评级系统,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助力农村地区打造诚信文明乡风。”北京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据上述工作人员补充,为进一步加快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建设,解决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农村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近年来,北京农商银行抢抓数字化转型的契机,通过深化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减少传统信贷模式对财务报表和抵押物的依赖,采取电子签名、视频签约、人脸识别等合法形式,提高服务效率、推动线上普惠授信落地。
将更多关注点
放在“农民过得好不好”上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北京农商银行以“农”为特色,振兴乡村是职责所在,更大有可为。
记者梳理发现,当年,信用社工作人员大部分来自农民、情系农村。门头沟区北岭信用社主任安玉莲,身背挎包走村串户,吸储送息,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作“背包主任”。她的挎包不仅仅装利息、装存款,还有给老乡的生活必需品,挎包成为代表财富和幸福的“吉祥物”。
正是这样的奉献精神,使农商银行与老百姓结下不解之缘,奠定了自身发展的基础。如今,在做好基本工作的同时,北京农商银行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农民过得好不好”上。
在保障农民收入的同时,北京农商银行通过创新产品服务,进一步唤醒农民手中所掌握的“沉睡财富”,不断促进农业增收、农民致富,这也成为银行的发力点。
“农商银行的工作人员为我推荐的‘草莓贷’真是又方便又及时。”北京辛庄永顺海路通草莓种植园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己是“草莓贷”的首批用户。在前期深入昌平、密云,多次对养殖户走访调研后,北京农商银行联合北京农担公司根据草莓种植各个环节资金需求,为草莓种植户量身定制融资方案——“草莓贷”。
“在北京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帮助下,我的贷款当日申报、当日审批、当日签订合同,第二日就完成了放款,听说农商银行正在和昌平区草莓重点种植乡镇进行批量化业务推进,真是太好了,我为北京农商银行点赞。”上述草莓种植园负责人说。
从播种、育苗再到授粉、病虫害防治,一棵农作物的成长需要农民长达数月的辛勤劳作。然而,农业始终是“靠天吃饭”的行业。作为支农特色银行,在开展以合作社、家庭农场这类以“人”为对象金融支持的同时,北京农商银行坚持“做精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聚焦农作物创新了一系列贷款产品。
今年,北京农商银行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相关政策要求,对标“北京优农”品牌建设,制定首都特色农业专项创新计划,推出“优农快贷”产品系列,针对草莓、西瓜、大桃等首都地理标志农产品,研发专项标准化产品,提供精准支持,加大信贷投放,全力服务区域涉农产业发展。
2005年改制成立至今,北京农商银行实现了从分散的集体合作企业到特色现代商业银行之变,从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到注重内涵发展和价值提升之变。
18年既是征程路上的“回眸”,更是阔步前行的“蓄力”。
改制不改向,北京农商银行始终秉持“立足城乡、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的市场定位,与首都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