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磊
目前,我国村镇银行数量已达1642家,约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的36%,是我国机构数量最多的银行。在16年的发展过程中,村镇银行一度为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与“三农”融资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由于村镇银行业务单一、资金成本高、资本补充渠道狭窄、社会认知度低,吸储困难,较难盈利,以及大银行业务“下沉”带来的挑战,不少村镇银行经营亏损,风险抵御能力减弱,少数村镇银行逐渐劣变为高风险金融机构,严重影响和制约其可持续发展和金融服务能力。
根据央行统计,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共有122家村镇银行为高风险机构,占全部高风险机构的29%左右。为了更好地化解村镇银行风险,避免其风险外溢,根据国务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指示精神,结合村镇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村镇银行进行必要的结构化重组,加快村镇银行补充资本,强化风险处置,才能实现其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积极推动村镇银行结构化重组,既可以有效化解风险,又可以推动村镇银行提升经营管理质量,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国村镇银行的经营情况和风险现状,不同的村镇银行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和路径进行结构化重组。
一是主发起行增持股份的方式。对资产质量较好,风险可控,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村镇银行来说,可以选择主发起行增持股份、增资扩股的方式进行结构化重组。当然其前提是主发起行有出资意愿和处置能力,监管部门可以根据风险处置的实际需要,在满足相关标准和条件的基础上支持其向所发起设立的高风险村镇银行增资扩股,同时监管部门要认真评估主发起行的出资能力和风险状况,防止因处置风险而形成新的风险。
二是主发起行吸收合并的“村改支”方式。有的村镇银行风险程度较高,采取增持股份方式对其救助意义不大,引进合格战略投资者又有难度。如果其主发起行有实力又有意愿,采取主发起行实施“村改支”的方式对其重组则是较好的出路,可操作性较强。“村改支”后,其全部业务、财产、债权债务以及其他各项权利义务等均由主发起行承继。“村改支”的重组方式有助于对高风险村镇银行进行平稳改革,使其既可以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的定位,又能够完善公司治理,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借助主发起行的优势,可以解决村镇银行规模小、管理难度大、吸储难等痛点,既有助于解决其经营上的弱点,又可以助其化解相应的风险。同时,主发起行吸收合并高风险村镇银行可以实现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且通过将村镇银行改为分支机构,可以建立更完善的信息系统和风险控制体系,提高其运营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村镇银行被吸收合并为分支机构后,主发起行还可以对其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支持和指导,增强资本实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支持当地经济发展,满足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需求,提供更加多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所以对于部分风险程度高、处置难度较大的高风险村镇银行,在不影响当地金融服务的前提下,监管部门可探索允许主发起行将所发起的高风险村镇银行改建为分支机构。
三是合格战略投资者收购和注资方式。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有些主发起行对其旗下的高风险村镇银行可能救助能力不足或者担心对其救助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风险,因而对旗下高风险银行处置意愿不强。对于这样的高风险村镇银行,监管部门可以按照法治化原则,允许主发起行进行市场化退出。同时允许高风险银行引进有实力的地方企业或者非银金融机构参与化解风险。如果能够引进有实力的地方企业和非银金融机构对高风险村镇银行进行结构化重组的话,这既可以化解当下村镇银行的风险,又可以使原有的高风险村镇银行得以留存,从而更好地支持当地的“三农”发展,一举两得。当然,对新引进的地方企业和非银金融机构要对其资质、实力以及信用状况要严加考察,避免给村镇银行后续的经营带来新的潜在的风险。
四是村镇银行间兼并重组方式。尽管出现了一些高风险的村镇银行,但也可以欣喜地看到还有一些经营规范、资产质量较好、盈利的村镇银行。如果主发起行在处理高风险村镇银行过程中,既不愿意出资增持,又不愿意对高风险银行进行“村改支”的话。监管部门也考虑允许用市场化的方式让村镇银行之间进行兼并重组,也就是有实力且经营良好的村镇银行可以通过股份收购的方式,承接被收购的高风险村镇银行的债权债务,使得高风险银行成为收购方的组成部分和营业网点。这样一来,即可以化解高风险村镇银行的风险,又可以有机会让经营良好的村镇银行发展壮大,又是一举两得。
五是清退解散市场化退出方式。这种方式是经监管审批,以直接解散方式实现村镇银行市场化退出,存贷款业务全部清零。对于个别村镇银行可能由于资产质量不高、负债较大、问题较多,救助价值较低,也很难找到合适的股权转让对象,更没有战略投资者愿意投资入股,主发起行对其进行股份增持和吸收合并,不仅要投入巨额资金,而且其结果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救助风险较高。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清退、解散市场化退出方式可能是化解风险的最佳选择。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