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胜利原油、阿联酋迪拜原油以及上扎库姆原油等7个可交割油种
■本报记者 朱宝琛
中国原油期货上市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3月26日,它将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这是我国首个国际化商品期货品种。
业界认为,此举将提高中国在全球石油市场的定价能力,也是中国扩大对外金融开放的重要举措。
为涉油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工具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的石油表观消费量达6.1亿吨,进口量4.2亿吨,对外依存度近70%,我们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形成了价值逾6.5万亿元的巨大产业链和消费体系。近年来国际油价波动剧烈,中国石油产业链相关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敞口,经营发展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上市原油期货有利于为国内涉油企业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中国证监会期货部副主任程莘表示,我国原油消费高度依赖进口,油价波动对企业经营产生重要影响,客观上存在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的实际需求。
“我国原油期货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其价格体现的是进口原油的到岸价,能更方便国内涉油企业管理价格波动风险。”程莘说。
同时,上市原油期货有利于为产业链企业提供价格参考。原油的价格影响因素较为复杂。我国原油期货上市后,通过境内外涉油企业和投资者的广泛参与,有望形成一个公正可信的市场价格,为产业链企业提供价格参考。
此外,上市原油期货有利于形成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作为我国首个国际化的期货品种,原油期货的上市不仅可以为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积累经验,也会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同时,还将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中国市场机会和更加丰富的投资选择。
7个可交割油种胜利原油在列
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副总经理陆丰对即将上市的“中国版”原油期货进行了解读。他说,我国原油期货总体方案为“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人民币计价结算”,全面引入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经纪机构参与交易,报价为不含税的净价,外汇可用作期货保证金。
据了解,我国原油期货可交割油种共有7个,包括阿联酋迪拜原油和上扎库姆原油、阿曼原油、卡塔尔海洋油、也门马西拉原油、伊拉克巴士拉轻油,以及国产的胜利原油。
与此同时,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为保证原油期货顺利时上市,交易所方面也做了不少准备。比如,相关的规则均已经落地;进行了六次系统测试。
“技术测试是确保各方的软件、硬件都能够顺畅地衔接运行。”陆丰说,“经过6次测试,都没有问题。”
他同时透露,在上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还将举行一次测试。
境外交易者五种模式参与交易
原油期货渐行渐近,那么,境外交易者如何参与原油期货交易?陆丰介绍主要有5种模式:一是作为境外特殊非经纪参与者直接参与原油期货交易,类似于没有结算权的非期货公司会员;二是通过境外特殊经纪参与者参与交易,类似于没有结算权的期货公司会员;三是作为境内期货公司会员的客户参与交易;四是通过境外中介机构委托境外特殊经纪参与者参与交易;五是通过境外中介机构委托期货公司会员参与交易。其中,后两种统称为“二级代理模式”。
资金结算方面,对境内外交易者的资金均实行银行存管、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境外参与者可使用美元作为保证金,交易产生的盈亏、手续费、交割货款等必须以人民币支付结算,盈利可以选择以人民币或者美元的方式提取。
“目前,共有12家银行从事境内客户保证金存管业务,8家银行从事境外客户保证金存管业务。”陆丰透露。
原油期货实行保税实物交割。陆丰介绍,交割结算价为最后五个有成交交易日交易结算价的算术平均价。目前,已向全市场公布的指定交割仓库共6家,包含8个存放点,主要分布于我国沿海的上海、大连、日照、舟山、宁波、湛江等。
近日,三部门发布《关于支持原油等货物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税收政策的通知》,支持原油等货物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到中国版的原油期货交易市场。
陆丰介绍,在交易方面,对于境外机构投资者从事原油期货交易所得,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于境外个人投资者从事原油期货交易所得,三年内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境内投资者,按照期货市场现有做法执行。
在交割方面,对于从事原油期货保税交割业务的境内外投资者,均暂免征收增值税。
00:05 | 名酒效应逐渐凸显 古井贡酒全国化... |
00:05 | 中国家电出口连续18个月同比正增长... |
00:05 | 走进奥迪威:探寻国产传感器企业突... |
00:05 | 德赛西威定增扩产 全力加码智能驾... |
00:05 | 固态电池产业化提速 多家产业链公... |
00:05 | 顺丰控股不断提升经营韧性 同步做... |
00:05 | 长江电力业绩与股价齐升 进一步扩... |
00:05 | “两船”重组预案出炉 交易金额超... |
00:05 | 九州通大力推进“三新两化”战略 ... |
00:05 | 直击沪市半导体行业集体路演:需求... |
00:05 | 职业道德应成为券商用人“硬指标” |
00:05 | 最新社融数据释放了哪些积极信号?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