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刘伟杰
究竟应该如何评估疫情带来的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影响?《证券日报》记者2月9日就此专访了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
《证券日报》:当前,我国正处于全民抗“疫”关键时刻,您认为疫情对中国经济增速的影响程度有多大?
李迅雷: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规模和范围大于“非典”疫情,但防控力度和重视程度也大于“非典”期间。当前举国上下都在防治疫情,部分公共交通停运、复工延迟等举措势必会给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综合来看,可以下两点定论:一是当前举国防治疫情的举措完全正确,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是值得的,长痛不如短痛;二是在我国特有的体制优势下,疫情必将得以控制,经济一定会恢复活力,中国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将保持全球份额不断上升的势头。
预计疫情对中国2020年GDP增速负影响在0.5%-1%之间,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疫情对一季度的经济增速影响较大,或负影响GDP增速在2%-3%左右,但即便一季度经济总量下降又如何,无须把注意力过度放在疫情对GDP的影响上。
《证券日报》:2020年既定的财政货币政策是否需要作出相应调整?对于监管部门已经发布的一些政策举措,比如“一行两会”等五部委发布的“金融30条”,您有怎样的评估?
李迅雷:目前,不少省市自治区的“地方两会”已经开过了,而且是在疫情大面积出现之前,因此有必要调整之前预定的目标。另外,建议“全国两会”期间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根据疫情采取新举措,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进行适当调整。当下最大的期望还是在财政政策上,货币政策应会继续稳健偏宽松,而降息周期接下来仍会继续。
以财政政策为例,应更加积极,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建议财政赤字率从2019年的2.8%,上调至3%,即增加约2000亿人民币的财政支出。横向比较看,日本财政赤字率7%左右,美国4%左右,中国到3%,并非不可接受。
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其中包含30条政策举措(简称“金融30条”)。“金融30条”里对于流动性的支持、贴息、税收等各方面的措施对企业的帮助是实打实的,这些措施的效果会逐步体现出来。
“金融30条”主要着力于解决密切短期的紧迫问题,从长期来看,依旧要回归到如何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以及如何减轻企业负担的问题上。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部门的关系是关键,要做到更加结构化、更加优化、更加合理。
《证券日报》:央行日前表示,疫情缓解以后中国经济将迅速企稳,并且随着前期推迟的消费和投资释放,经济会出现补偿性恢复。您对此如何判断?
李迅雷:当前,疫情对经济增速最大的影响来自第三产业,特别是餐饮、交通、酒店、旅游、住宿等行业,对消费的冲击是直接影响的。而间接影响的是制造业,中国作为“世界工厂”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在加工制造后出口,但随着疫情的发展,一些国家与中国暂停了航空和运输领域的联系,因此也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
不过,从“非典”疫情的经验来看,原先被压抑的消费以及进出口在疫情缓解以后得到了显著的回补和恢复,增长幅度很大,因此我认为本次疫情一旦结束,中国经济恢复“元气”是非常有希望的。当然,此时我们还是不可掉以轻心,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打赢防疫攻坚战。
《证券日报》:对于近期出现的“宅经济”等新型商业模式,您是如何看待的?
李迅雷:这块应该是大有可为的。以教育为例,未来如果采取在线的方式,那么线上的方式要大幅增加,线下的方式会减少,这对于整个经济的增长模式和发展方式都会带来很大影响。相信未来,像快递配送、在线诊断等线上模式会越来越多,线下的经济活动会变少,这对于互联网行业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这种线上的模式,未来肯定不光包括办公、教育、吃饭以及医疗等。这是一种消费的升级和产业的升级,这也意味着我们未来需要继续大力发展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并将此运用到更多的这些商业模式中,并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编辑 白宝玉)
23:37 | 郑州强化存量房交易结算资金监管 |
23:37 | 洞察半年报新动能 | 近一个月逾400... |
23:37 | A股公司年内发布113份被立案调查相... |
23:37 | 洞察半年报新动能 | 沪电股份:持... |
23:37 | 洞察半年报新动能 | 格力电器上半... |
23:37 | 继峰股份调整部分募投项目 |
23:37 | 同业存单基金热度再起 4只产品募资... |
23:37 | 壮大买方机构力量 价值投资正当时 ... |
23:37 | 证券业上半年服务实体经济直接融资... |
23:37 | 商业银行“二永债”年内发行规模已... |
23:37 | 年内30家上市公司主动更改证券简称... |
23:37 | 低空经济持续升温 多地积极探索多...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