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冷翠华
记者从渤海人寿2月6日召开的“2018年度工作会议”上获悉,该公司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08.79亿元,同比增长31.8%,净利润为1.77亿元,连续第四年实现盈利;总资产超330亿元,财务投资收益率6.79%,偿付能力充足率为516.35%。渤海人寿负责人甘树烨向记者表示,历经扎实转型,2017年该公司的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渤海人寿2018年将以“效益”为核心,构建创新业务模式,持续提升品牌价值。
以“转型”为主题提升管理品质
2017年,保监会“1+4”系列文件定调监管政策走势,指出“保险姓保、回归保障”的发展方向,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成为行业发展主题,中小保险公司纷纷走上转型道路,回归本源、突出主业、做精专业。渤海人寿在此进程中,通过调结构、补短板、抓品质、拓渠道多措并举,业务发展打开新的局面。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渤海人寿原保费占比、非中短存续期产品保费占比分别由2016年年底的36.4%和0.83%提升至49.9%和63.6%,在售保障型产品占比提升至81%,非中短期产品占比达九成,连续四个季度达成保监会要求的业务结构指标,内涵式业务增长模式初步成型。
在推进业务转型进程中,合规治理和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渤海人寿的经营主题词。
“2017年以来,渤海人寿开始全面推行‘从严治企合规年’,在强化风险意识、健全风险防线方面真抓实干,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风险防控格局,取得长足进展。”甘树烨介绍称,渤海人寿积极强化内控管理,把合规经营和风险防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照维护金融安全稳定的总要求,借助SARMRA评估、风险综合评级、资产负债管理组织体系及机制建设的契机,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据了解,渤海人寿2017年新增、修订、梳理的内控制度分别达到44项、96项和311项,保监会风险评级连续三个季度为B级,反洗钱工作评级连续两年为A级。
“公司治理较2016年有了根本性改善,风控短板得以修复弥补,这为今后公司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基础。”甘树烨称。
以“效益”为核心推进创新发展
谈及2018年的发展思路,甘树烨以“效益”二字进行了关键词概况。渤海人寿2018年度工作会议主题报告中提出六个“效益”出处:向经营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向网点要效益、向创新要效益、向投资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而其中比较引人关注的,是其在组织架构和业务模式创新方面的改革举措,这也成为其实现“效益”的关键点。
据介绍,2018年1月份,渤海人寿依据总体发展战略,进行了组织架构的大调整,将总公司原21个部门精简合并为13个,重新构建了六大体系:人事、财务、风控、运营、创新、投资,不再按照业内传统做法进行业务渠道的细分,而是依据内涵式增长需求,打破渠道壁垒,进行有机整合。甘树烨表示,这样的调整基于明确职能定位、整合资源优势、提升管理效能、节约经营成本的考虑。
在业务模式方面,做大“云平台”无疑是其渠道改革的重中之重。渤海人寿于去年7月份正式上线保险云平台“渤海在线”。作为该公司的自营电商平台,截止2017年年底,半年时间累计获客约185万人。其互联网保障型产品“优选定期寿险”及新上市的“简单i”重疾险,都因产品简单低价、保障纯粹、购买便捷的特性,通过该平台,为客户带来了“互联网+保险”的消费新体验。
在谈及该业务平台今后的发展时,甘树烨表示,渤海在线集成了法律咨询、智能居家养老、可穿戴设备以及在线健康服务等功能,将成为公司未来创新业务发展的前沿增长极。“下一步,我们将引入健康医疗资源,建立会员体系,同时上线云端柜台,实现承保理赔线上全流程,将其打造成为一站式保险服务平台,2018年力争云平台客户规模达到500万个。”
此外,渤海人寿还将打破渠道边界,建立业务联动机制,重构营销体系,以期实现产品全渠道销售。一方面将依托线下销售促成线上出单,另一方面,又基于云平台大数据分析,帮助线下开展“精准营销”。
以“险资”为优势服务实体经济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未来金融建设发展的重要指针,如何用好金融工具,提高金融配置效率,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成为金融业内普遍关注的课题。
就此,渤海人寿也提出了2018年在此方面的发展思路:紧抓“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等政策机遇,助力国家改革发展、服务实体经济,扩大投资视野和格局。
据了解,2017年以来,渤海人寿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通过债权方式投资了3亿元支持国内最大的民营港口--岚桥港的建设;通过信托方式向中机国能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投资近10亿元支持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最终用于新疆潞安哈密三道岭热电厂2×350MW项目建设。
此外,渤海人寿还参与了京津冀、珠三角、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地区的旧城改造、保障房、棚户区改造类项目投资,前期投资金额为1亿元。
甘树烨向记者表示,国家要求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对于保险行业来说,一是发挥保险资金额度大、稳定性强、长期性的优势,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在支持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为实体经济提供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二是通过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在国家精准扶贫、健康和养老产业发展、小微企业融资增信服务等方面,开发专属产品、特色化产品,拓展销售渠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更好满足不同层次实体经济的风险管理需求。
23:37 | 郑州强化存量房交易结算资金监管 |
23:37 | 洞察半年报新动能 | 近一个月逾400... |
23:37 | A股公司年内发布113份被立案调查相... |
23:37 | 洞察半年报新动能 | 沪电股份:持... |
23:37 | 洞察半年报新动能 | 格力电器上半... |
23:37 | 继峰股份调整部分募投项目 |
23:37 | 同业存单基金热度再起 4只产品募资... |
23:37 | 壮大买方机构力量 价值投资正当时 ... |
23:37 | 证券业上半年服务实体经济直接融资... |
23:37 | 商业银行“二永债”年内发行规模已... |
23:37 | 年内30家上市公司主动更改证券简称... |
23:37 | 低空经济持续升温 多地积极探索多...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